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机构 > 各镇街 > 杜阮镇

来了【杜阮镇主要农特产简介】

字体:[大] [中] [小]


杜阮凉瓜】

杜阮凉瓜 又名苦瓜,是杜阮镇的传统特产,有近百年种植历史。

图1.jpg

杜阮镇的土地多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凉瓜。以前种植凉瓜是用红烟迹地在夏季种植,每年种植约1000亩。其瓜藤在地畦生长,覆盖地面,受日照影响,长出来的凉瓜多是一面绿色一面黄白色。过去种植多用农家肥和花生麸作肥料,灌以清凉的山溪水。

图2.jpg

杜阮凉瓜称为大顶瓜,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凉瓜,特点是身型肥大,形似木瓜,平顶粒粗,肉厚色绿,味微苦而甘,爽脆无渣。杜阮凉瓜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港澳乃至东南亚等市场,是杜阮出口量较大的农产品之一。


 
【历史沿革】

1965年开始,杜阮凉瓜的种植面积由原来不足1000亩扩大到4000多亩,由一造种植变为春、夏、秋季三造种植,由原来地畦荇蔓种植改为篱竹搭棚种植,产量大增。

图5.jpg

1994年高峰期,全镇种植凉瓜(三造计)约4500亩,年产量5000多吨,产值约1800万元。外地游客到杜阮进餐,必点杜阮凉瓜这特色菜,外来市民到杜阮市场,争相购买杜阮凉瓜。

后来,由于土地的开发利用、耕地面积减少等因素影响,加上生产成本重,生产周期长,种植面积从2000年开始逐渐减少。为促进杜阮镇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种植凉瓜的积极性,镇政府划定2000多亩的凉瓜种植保护田,并对区内种植杜阮凉瓜的农户给予每亩每造补助800元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户种植凉瓜。

图6.jpg


【荣誉榜】
2009

2009年6月23日,杜阮镇龙眠、井根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获得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2009年11月2日,杜阮苦瓜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2009年9月杜阮苦瓜获得江门市旅游局、江门市农业局、江门日报社、江门广播电视台颁发的“2009年江门市十佳农土特(初级类)产品”。

2009年12月杜阮镇农业服务中心获得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杜阮凉瓜标准化种植示范推广》项目荣获2009年度江门市蓬江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0

2010年6月,杜阮凉瓜获得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颁发的“广东岭南特色食品”。

图7.jpg

2013

2013年12月,杜阮镇经过十多年努力,为杜阮凉瓜取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和荣誉。同年,隆重举办了第一届杜阮凉瓜文化节,杜阮凉瓜正式进入包装时代。产品包装上标有“杜阮特产-凉瓜”、 “荣获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字样和标志图案。

图8.jpg

图9.jpg


杜阮红烟

图10.jpg

杜阮红烟曾是五邑驰名的农特产。据《新会县志》记载,杜阮在清代光绪年间,已成为红烟生产基地之一。红烟一般在寒露前后播种,冬至种植,立夏前采摘完。经历壅烟(培土施肥)、摘烟耳、(封顶后每周要摘除侧芽)、摘烟、排烟、晒烟、焗烟、执烟(分烟身、烟托、烟尾)等工序。品种以“牛脷种”红烟为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杜阮人种植水稻,以解决食饭问题;种植花生,以解决食油问题;种植红烟,以解决用钱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杜阮已有上千亩的红烟种植,以冬种为主。杜阮墟及周边地区都设有烟行收购红烟及烟丝加工厂场。

20世纪50年代,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和自主权,进入高级社、公社化时期,由于上级政府每年都有下达红烟种植任务,需要把烟叶卖给收购站换取牌价指标化肥,因而红烟种植面积大增至8000多亩,总产1万多担

1963年实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政策,并开放农贸市场,红烟价格飙升。十多斤靓烟到自由市场卖高价就可以换到一部“红棉牌”自行车。除生产队集体扩大红烟种植面积外,社员个人利用“五边地”种植,种红烟成杜阮人的生财之道。据统计,1965年,全公社集体种植的红烟面积达7096亩

70年代,农户利用“自留地”、“猪料地”及开荒地种植红烟,弥补家庭经济收入。全公社最高峰时红烟种植达9000多亩,这是杜阮红烟种植的鼎盛期。当时,公社上中下片均设红烟收购站,原“阮川戏院”用作公社烟库,原综合厂变为烟丝加工厂,生产的“杜阮生切”及“叱石牌”烟丝名扬遐迩。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后,政府逐步取消红烟种植任务。人们根据各个时期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种凉瓜、大葛、玉豆等经济价值比红烟高的作物,加上外地大量的烟丝流入及卷烟业的发展,红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进入21世纪,已基本没有人种烟。

相关附件:

杜阮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