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大林村老党员甘锡荣:一站30年,守护乡亲平安
字体:[大] [中] [小]
进入棠下镇大林村,沿着200乡道往里走,在一条名为中围河的小河边,大仁电排站便坐落于此。电排站门口一副对联写着:“不忘初心常保养,使命担当早预排”。横批是“未雨绸缪”。
5月13日日间,揪心的大雨还在下个不停。但在电排站内,73岁的老党员、站长甘锡荣不断观察着河面水位,十分镇定。“在本轮强降雨开始前,我们就启动3台水泵,开始了预排,提前降低村内多条河流和鱼塘的水位,做好排涝防汛工作。”甘锡荣说。
自退伍后回到家乡工作,甘锡荣在水利相关的岗位一待就是30年。任何地方,只要你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甘锡荣说,在电排站这片小天地里,他学习、劳动、磨炼、成长,这里有他的家,他的事业,还有与他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同事。
73岁的老党员、棠下镇大仁电排站站长甘锡荣。
投身水利从一窍不通到熟练应对突发
1971年,甘锡荣正式退伍,带着为家乡建设的热情,他回到家乡担任小组长,为村民服务。1992年,甘锡荣成为大林村村委会干部,并分管水利等工作。
“最开始接触水利工作,真的一窍不通。”甘锡荣笑着说,最开始,自己仅学会开机和关机。甘锡荣也意识到,想要做好水利工作,仅仅会简单的操作机器是不行的。于是,工作之余,甘锡荣在实操中不停观摩机器的零部件,学习相关的维修知识和水利知识。
经过30年的学习,如今,甘锡荣已经可以熟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通过观测河道的水位,我便可以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要开水泵,开多少台水泵,怎么进行排涝防汛。通过听水泵发动机的运行声音,我便可以知道水泵的运行情况,是否出现故障。”
大仁电排内,甘锡荣制定上墙的《大仁电排站岗位责任》。
由于靠近天沙河,大林村河道丰富,拥有不少鱼塘,村内被河涌环绕。以往,一到汛期,村内很容易出现内涝。一旦内涝,不仅村民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村民的财产安全也难以保障。因此,做好排涝防汛工作容不得马虎。
2018年6月,在得知台风“艾云尼”将要登陆广东后,甘锡荣便密切监测本村内围和天沙河水位,并开展排洪工作,一刻不敢放松。在台风影响下,大林村旁的天沙河水位高涨,围堤告急,电排站存在安全隐患,但甘锡荣仍坚守岗位,协助村“两委”干部做好现场排洪。“艾云尼”台风过后,甘锡荣还吸取经验教训,向村委会提议对泵房站进行相关升级改造。
大仁电排站三台水泵在甘锡荣的维护保养下,运行良好。
在从事水利工作的30年间,甘锡荣遇到过不少危急情况。2014年,受龙舟水影响,大仁电排站周边河流水位急速上涨,电排站内水位很快便达到了一米高。“当时,几台水泵正在运作,全力排涝,如果不能及时断电,几台机器被水淹没,不仅损失严重,还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于是,顾不得多想,甘锡荣涉水到达总开关处,及时断电,排除了电排站的安全隐患。“有他在,我们对村里的防洪工作很放心。”这是村干部和村民对甘锡荣工作的评价。
以站为家自制四重拦截垃圾网清理杂物
在连接电排站的一条小河涌上,4道“防护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甘锡荣自制的四重拦截垃圾网。每道垃圾网又分为2层,一层在河底,一层在河面上,可以有效防止垃圾进入电排站,引起水泵故障。
以往,每到汛期,甘锡荣常常要和同事乘坐小船,在电排站周边的河涌上打捞异物垃圾,保障电排站的水泵安全运行。“我们要24小时在河涌巡查,防止垃圾堵塞,影响水泵运行。后来,我们发现,依靠每次巡查的方法清理垃圾,成效有限。于是,我便设计了拦截垃圾网。” 甘锡荣介绍,最开始,每道垃圾网只有一层,由于风吹日晒,垃圾网很快便需要更换,成本较高。后来,甘锡荣对垃圾网进行改造,每道垃圾网分为水面和水下两层。水下的垃圾网材料更坚固,更耐用,维护成本低。每年只需更换水面以上的垃圾网,可以大大减轻成本。
甘锡荣在打捞清理河涌上的垃圾杂物。
电排站也是甘锡荣的“家”。在这个家里,每个角落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电排站的地面不仅干净,站内每个机器的表面都十分整洁,没有灰尘。清扫工具和防汛应急物资也被甘锡荣整理得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在工作桌的桌面,一本记录着每天情况的工作台账被打开,里面工整地记录了电排站的每一项工作落实情况。
大仁电排站运行记录表。
“在日常的工作中,甘锡荣也严格落实村内河涌河道养护工作,包括按时巡河检查,及时清理水面漂浮物等,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大林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明说,甘锡荣还是村里的热心人。只要群众有需要,甘锡荣总是随叫随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村民,竭力解决村民的糟心事、烦心事,得到群众认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甘锡荣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一名中共党员的使命与担当。站内的一面党旗、胸前的党员徽章,更是其践行“共产党员永不退休”朴实承诺的真实写照。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