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家乡 回馈桑梓 五邑侨胞的家国情

字体:[大] [中] [小]

五邑华侨大批出洋的时代,正是西方列强侵略日益加深、国家存亡日益紧迫的时期,他们深切感受到强大的祖国才是海外游子最大的依靠,进而形成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一直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支援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为改革开放而积极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五邑海外乡亲与侨乡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侨乡江门通过各种寻根续缘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了与华侨的血脉和文化亲情,通过华人华侨文献的收集和开发,使海外侨胞加深了对侨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祖籍地、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进而掀起了又一轮捐赠和投资的热潮。40多年间,五邑华侨通过4万余个项目,向家乡捐赠了70多亿港元,其捐赠最多的领域包括教育事业、生产生活设施和卫生事业等,五邑大学就是海内外五邑人在改革开放伊始“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典范;同时,五邑侨胞积极回到家乡投资实业,在江门的投资达到了200多亿港元,涵盖18个行业、约4000多个项目。

从清末开始,以陈宜禧为代表的五邑华侨就投身于家乡的现代化事业。华侨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修铁路、筑公路、办学校、建医院、办工厂、兴商业、出报刊,侨乡逐渐出现许多近代化市镇、中西合璧的建筑、近代化的铁路。乡村开始规划模范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洋楼、碉楼和中西合璧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先进的企业制度、城乡规划管理模式和近代教育制度,进而成为“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华侨们重视教育,兴办了各类学校,并送子弟到国外留学,侨乡文教事业突飞猛进,成为院士之乡、舞蹈之乡、艺术之乡……

华侨常年在外辛劳,对家乡子弟的教育鞭长莫及,一些华侨子弟染上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甚至沉迷烟赌的恶习,为使其树立健康、高尚、文明和进步的追求,从晚清光绪年间开始,华侨就开始在江门一带的乡村、墟镇和县城建立阅书报社,兴建家族或公共图书馆。

由旅外乡亲捐建的公共图书馆以新会景堂图书馆最为有名。该馆是新会爱国华侨冯平山为纪念其父亲冯景堂而建,1925年建成开放。它今日依然读者如云,为家乡文化事业发挥着作用。五邑地区最著名的家族图书馆要数开平赤坎的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都是海外华侨捐资兴建。早在上世纪初,司徒氏的海外乡亲就创办了族刊《教伦月报》,倡议创办家族图书馆。得益于海外华侨的解囊捐助,到1925年,这座中西合璧的图书馆就落成于赤坎镇东堤潭江之畔,并于次年元旦开馆。就在司徒氏图书馆开馆后,赤坎镇上的关氏族人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在堤西河畔建起了一座关族图书馆,并在1931年开馆。

在1926年1月1日司徒氏图书馆开馆之时,藏书就达到了1万册以上。而关族图书馆也购买了《四库全书》、《万有文库》、《二十四史》等重要书籍。两座图书馆也从此开始在潭江之畔遥相呼应,成为赤坎镇的文化中心。


(摘自:中国侨都江门全球发布)

相关附件:

蓬江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