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蓬江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
字体:[大] [中] [小]
2019年是江门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为积极响应市的工作部署,蓬江区率先取得突破,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
蓬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人才丰富。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目前,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并充分利用辖区内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等市属文化场馆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二是积极打造文化“名牌”。蓬江区每年开展“百姓文化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1000场以上,开展 “村居欢乐送”品牌活动,把钢琴、舞蹈等高雅艺术送进基层;三是深入挖掘“名人”内涵。打造“陈白沙”传统文化品牌、“陈垣”读书品牌、 “戴爱莲”舞蹈品牌,弘扬和传承本土文化;四是深挖“名胜”文旅资源。依托辖区旅游“名胜”,举办了祠堂文化节、杜阮凉瓜文化节、健走马拉松等特色文体活动,丰富市民文体生活,传播侨乡地域名片;五是文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组建文化名家人才库,共有1000多名文化艺术人才纳入人才库,聘请艺术顾问和导师,定期举办名家专题讲座、专场演出、专场展览。
2019年,蓬江区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以建设美丽宜居蓬江为核心,以充分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以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规划方案开展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
一、建设一流水平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城乡十分钟文化圈。以区级大型公共文体设施为核心,镇级公共文体设施为枢纽,村级基层文体设施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固定设施、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相结合。一是建设蓬江区文化中心建设,建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 “四馆合一”的高标准文化场馆。二是配合“总分馆”建设,建成一批设施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的示范性的镇街文化站。三是进一步完善辖区134条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打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地。
二、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供给均衡发展。一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人均标准配给,严格按照省标准,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二是开展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完成“百姓文化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1000多场次,完成“送戏下乡”演出50多场次,完成“送电影下乡”放映670多场次,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2019“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舞蹈展演、“最美是家乡”镇街展示活动、“村居欢乐送”活动、祠堂文化节活动、杜阮凉瓜文化节等20多场次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文艺精品生产和供给,继续物色和聘请艺术顾问,建立名家工作室,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进一步完善区“禾雀花奖”奖励办法。
三、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补齐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短板,按城乡人均等量化标准,在财政投入、产品供给、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倾斜,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努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以“乡村振兴计划”为契机,打造2-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三是大力发展基层数字化信息化文化阵地,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陈垣书屋等,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充实、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内容提供和推送,确保文化信息进村入户。四是做好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鼓励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确保文化资源合理充分利用。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建设公共文化人才高地。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辅助队伍、壮大艺术顾问和艺术导师队伍,把蓬江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公共文化人才聚集地。
六、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的组织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切实落到实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