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13日上午,蓬江区委区政府挂职领导郭强(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委常委,挂任蓬江区委常委)、董应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挂任蓬江区政府副区长)一同到蓬江区茅龙书苑考察,与区文联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基层文联、文艺协会负责人、文艺家代表座谈交流,为蓬江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把脉指导。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莲陪同调研,听取汇报,并为全区文艺工作的下一步开展和提升指明了方向。
调研中,区领导一行先后考察了分春馆和茅龙书苑各个区域,详细了解书苑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当听到说书苑的作用和特点在于让传统文化
“接地气
”,走入市民百姓间,书苑通过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学术交流、作品展示、文化研讨和传播等多种活动,把茅龙书苑建成全区文艺协会的综合平台和文艺作品库、人才库时,称赞茅龙书苑不仅是蓬江的
“文化名片
”,而且是现代文明城市的符号。
随后,区领导来到二楼国学堂,听取了书法家介绍国家级非遗
——茅龙笔制作技艺,观摩了区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名家现场创作,欣赏了在场的区音乐家协会、区曲艺家协会和金云雀国乐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即兴表演的节目,对文艺家们的真情演绎表示感谢,对他们无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做好文艺为民、文艺惠民的精神表示赞赏。
在接下来的座谈会上,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一翰从文联架构、协会建设、服务中心、品牌打造等方面汇报了文联的特色工作,以及下一步按区委的部署重点推进“大文联”建设、开展“使命在肩,文艺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完善党员文艺家志愿者活动机制的设想。
蓬江诗社社长黄祥寿介绍了蓬江诗社的历史、诗词创作队伍建设、作品创作等取得的成绩,以及“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据介绍,近年来,蓬江区大力加强文艺品牌打造,通过陈白沙文化节、朱庸斋词学奖、人才库建设、文艺创作“禾雀花奖”等平台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艺家的积极性。尤其在诗词品牌打造方面,高度重视诗词文化的弘扬,诗风日盛,2015年成立了蓬江诗社。诗词爱好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诗社会员达90多人,有多人出版诗词专辑。协会活动频繁,培训、讲座坚持常态化,“诗词之乡”氛围日益深厚。2015年11月被省诗词学会授予“广东省诗词之乡”称号,2016年成为“诗词中国”创作基地。

郭强常委在讲话中详细向大家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重文、重教、重艺的优良传统,以及充分利用当地 “三张文旅名片”做活、做强文艺品牌的做法和成效。他透露,天等县目前也在努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他认为,要想成功拿下这一“国字号”品牌,不外乎须具备“三个有”:一是有文化,二是有文人,三是有活动载体。他分析说,蓬江历史名人居多,尤其有陈白沙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工作基础较好,只要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创乡”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事。他最后希望天蓬两地文联加强交流,共同发展,并向文艺家们发出了去天等采风的热情邀请:“天等,等着你!”

董应虎副区长作了简短讲话,他表示,非常高兴在挂职的日子里能与蓬江文艺界的人士学习交流,通过参观茅龙书苑,观摩书画家创作和艺术家的文艺表演,增进了对蓬江文化的了解,切身感受到江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他认为蓬江的宣传文化和文艺工作亮点突出,人才济济,是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文艺部门的努力分不开的。他对文艺家们的精湛才艺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表示敬意,他表示,今后他还会常来茅龙书苑走走,多与文艺家们交流。同时祝愿蓬江文艺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早日“创乡”成功。

何莲常委最后作了总结讲话,她充分肯定文联举办这次交流活动的意义,感谢两位挂职领导对文艺工作的支持,并对区文联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她强调,全区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民族意识、精品意识、人民意识、铸魂意识。要切实将这“四个意识”融入文艺创作中,积极做价值的引导者,精神的引领者,审美的启迪者,用艺术传播正能量。
何莲常委要求,区文联要以这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诗社队伍建设,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多出精品力作,努力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为促进蓬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诗词文化力量。她同时语重心长的指出,我们的文联还年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协会不够多,活动不够丰富、时尚的作品少、“动”的项目少、精品少等问题,文联今后的工作要抓好“四个结合”补齐短板:一是“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二是“动”与“静”相结合;三是“精品”与“大众”相结合;四是“蓬江的特色”与“文联的统筹发展”相结合。
何莲常委希望,区文联领导班子和各协会负责人要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去除“小众”思维,“趟开大门”办文联、办协会,让更多的人才了解文联,关注文联,加入文联,最终做大做强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