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蓬江区开展人性化帮扶社区矫正工作获《法治参考》杂志报道
《法治参考》是由《法治日报》(中央政法委机关报)主办的期刊,一直以权威性、专业性和参考性独树一帜,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和肯定。同时,在工作决策中因所发挥的“高参”和“智库”作用,深受广大党政领导和政法机关的欢迎和认同。
今年4月《法治参考》杂志第7期以《江门人性化管理举措助社区矫正对象脱胎换骨》为题聚焦关注报道了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其中的“暖心——助无业者就业创业”和“尽心——对“叛逆”者永不言弃”均采用我区的人性化帮扶社区矫正对象个案,是对蓬江区司法局近年来积极推进“私人定制+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的充分肯定。原文节选如下,敬请垂注。
暖心:助无业者就业创业
林某是一名年届六十的老者,两年前因为违法犯罪,被列为蓬江区社区矫正对象。入矫初期,林某情绪低落、生活消极。蓬江区司法局了解情况后,通过蓬江区社区矫正委员会的协调机制,联合区民政局、区残联、社工机构共同为他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开展人性化帮扶。首先是从心理上对林某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接纳自己。此外,由于林某肢体残障,社区矫正中心为他办理了人性化“上门入矫”手续,确保其学习不掉队。
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林某想到自己年轻时学过烧腊技术,便产生了开烧腊店的念头,但又害怕失败。对此,社区矫正中心对林某给予鼓励,专门研究帮扶政策,同时在市场调查、店面选址、产品改良等方面给予大力协助。2021年年底,林某和朋友合伙经营的烧腊店顺利开张,经营得很不错。如今,林某每天照常打理生意,生活很充实。
“林某的故事,是江门市着力破解社区矫正对象再就业难题的一个缩影。”江门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门市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在依法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联合社区矫正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实施个性化帮扶和人文关怀举措。同时,还搭建求职资源网络,协助社区矫正对象制定职业规划,实现精准协调与精准培训,使无业、年老、残疾的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创业,重获新生。
尽心:对“叛逆”者永不言弃
2001年出生的张某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2020年4月中旬,他开始在蓬江区接受社区矫正。入矫初期,张某表现出明显的抗拒,甚至出现不听劝导、不服从监管的情况,因此受到警告处分。张某的家人对他的叛逆行为无可奈何,失去了信心。
但是社区矫正工作者没有放弃他。针对张某的情况,蓬江区社区矫正中心修改了矫正方案,并安排延伸管教警察对张某的违规行为进行耐心而严肃的教育。同时,社区矫正中心深入了解张某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健康及精神状况等信息后,一方面安排年轻的工作人员以同龄人的身份与张某进行交流,为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安排年长一些的工作人员以“老大姐”的身份,与其家人建立联系,并帮助解决张某的家庭实际困难。最终,张某被感化,开始主动配合社区矫正管理。之后,张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在一家西餐厅找到一份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矫治和帮扶,张某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张某的努力工作也得到了西餐厅老板的认可,他被晋升为领班,工资也有了增长。
“以前过得浑浑噩噩,经常让家人担心,现在终于明白,靠自己的双手完全可以回报家人和社会。谢谢你们!”解矫那一天,张某对耐心帮扶他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动情地说。
“张某的经历再次表明,只要社区矫正工作者用心、用情,顽石也能炼成金。”蓬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积极推进“私人定制+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新模式,从人性化关怀上做好社区矫正稳控工作,从心理辅导上帮助提高情绪管控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志愿服务上培养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实现了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