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润心·红色铸魂·职业赋能——构建社区矫正立体化治理体系的蓬江样板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中,社区矫正作为连接监管教育与社会融入的关键环节,承载着修复社会关系、重塑个体价值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以“传统文化筑基、红色精神铸魂、职业能力赋能”为核心,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化矫治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对象从“违法者”向“守法者”、“社会治理对象”向“社会建设参与者”的深刻转变,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蓬江经验”。
心学润心:深耕传统文化根系,筑牢社区矫正思想根基
陈白沙心学作为岭南文化的璀璨瑰宝,其“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改造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密码。蓬江区司法局深挖心学中“修身为本、自省自新”的核心理念,构建“认知重塑——情感共鸣——行为自觉”的三层改造体系,从根源上破解“被动矫正”的治理困境。
经典浸润:搭建“心学+伦理”认知重构平台。打造“白沙学堂”学习品牌,组织社区矫正对象系统研读《陈白沙集》,通过“每日一诵,心学晨读”“案例对照,知行辨析”等特色课程,引导其从“虚明静一”中感悟处世之道,在“自然为宗”中反思行为偏差。创新“沉浸式心学课堂”,将教学场景延伸至白沙祠、钓台故址等历史地标,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让社区矫正对象在触摸历史遗迹中感受“自得之学”的精神力量,累计开展实地研学活动5场81余人次。
情感修复:构建“家书传情+家庭赋能”温情纽带。推行“致良知・家书计划”,鼓励社区矫正对象以“感恩信”等形式向家人敞开心扉,同步引入家庭系统治疗理论,联合心理咨询师、社工开展“家庭关系修复课堂”,针对单亲家庭、代际冲突等问题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互动环节,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形式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倾诉心声,让矫正对象亲笔写下家书表达对家人的爱与矫正决心。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成功化解家庭矛盾5起,重建正向家庭支持网络,从情感层面切断重新犯罪的潜在诱因。
红色铸魂:激活精神信仰密码,点燃奋斗自强内生动力
蓬江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红色文化阵地,拥有龚昌荣故居、李少石事迹展览馆等丰富红色资源。区司法局将本土红色精神转化为社区矫正对象的“精神灯塔”,通过“沉浸式体验——共鸣式教育——践行式转化”三位一体模式,激发其“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内生动力。
红色地标研学: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打造“蓬江红色印记”研学路线,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龚昌荣故居、李少石事迹展览馆开展现场沉浸式教育,聆听先烈生平事迹,追思峥嵘岁月,促使深刻体会国泰民安的深远含义,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分享感悟与收获,加深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共鸣式感悟,珍惜社区矫正机会。
公益实践转化:开展“服务社会・成长蜕变”公益行动。在现场教育结束后,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社区图书阅览室、红色革命大道、国防教育基地等进行公益活动,通过打扫场所、整理书籍等实际行动增强服务社会意识,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蓬江区司法局以“矫正一人、影响一片”的正向循环,已有236名社区矫正对象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
职业赋能: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打通社会融入“最后一公里”
就业为民生之本,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提升就业技能、适应就业形势,区司法局构建“需求评估——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的全链条帮扶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对象从“就业困难者”向“财富创造者”转变,切实解决“能改正”“稳得住”的核心问题。
以劳动励心志,重塑人生价值。结合“自是劳动最光荣”主题教育,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劳动楷模事迹和精神阐述劳动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明白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赢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引导其摒弃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错误思想,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价值观,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整合社会资源,实施个性化帮扶方案。秉持“个性化教育帮扶”原则,通过“政府搭台、社工介入、企业助力”三方协同模式,为矫正对象量身打造“一人一策”的“靶向”式帮扶方案。针对因“网络诈骗”入矫的社区矫正对象,开设“电子商务合规运营”定向培训班;结合肢体残疾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特长,协助其开展创业帮扶;为希望从事外卖配送的社区矫正对象小东(化名)提供电动车免费使用权及配套培训,助其上岗;协助想开设烧腊店的社区矫正对象林某完成市场调查、产品改良及风险评估,推动店铺开张营业。
长效护航:构建“法治+心理+社会”支持网络。在技能培训中嵌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治课程,同步开展职业心理健康辅导,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法律明白人+心理咨询师”三方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回访就业、创业情况,协调解决劳动合同纠纷、职场适应等问题,累计提供后续支持服务25人次,对社区矫正对象从“能力提升——社会接纳——价值实现”的正向循环引导,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治理效能:从“个案矫治”到“社会共治”的范式升级
蓬江区司法局的创新实践不仅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体蜕变,更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文化浸润、科技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范式,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三大启示:
文化赋能:激活传统文化现代治理价值。将陈白沙心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证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智慧、伦理观念可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精神资源,为破解“心理矫治难、身份认同难”提供文化解决方案。
系统思维:构建“治心——铸魂——赋能”立体体系。突破传统“说教式管理”局限,通过“思想改造筑牢根基、精神激励激活动力、能力建设增强底气”的三维联动,形成“问题导向——需求响应——成效反馈”的治理闭环,实现从“碎片化干预”到“系统性重塑”的跨越。
共治格局:创新“政社企”协同机制。整合企业、社工、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构建“社区矫正对象——社工——企业”三级支持网络,激发“内生善治力量”,让曾经的“就业困难者”向“财富创造者”转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