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司法局创新多元化调解模式绘就基层治理“枫桥经验”新图景
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锚定“法治化、精细化”基层治理目标,以综治中心建设为枢纽,创新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元化调解体系。通过织密调解组织网络、深化部门联动机制、锻造专业调解队伍三大举措,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具有侨乡特色的治理实践,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让司法温度浸润基层每个角落。
织密立体调解网络,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一是标准化建设强基础。纵向推动镇(街道)、社区两级人民调解组织标准化升级,规范人员配置、流程标准与工作制度;横向构建“镇(街道)职能部门+司法所+调委会”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形成覆盖民生、企业、邻里等领域的立体化调解矩阵。二是专业化平台提质效。针对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高频纠纷领域,创新打造“信访超市+专业调解组织”融合平台,整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法治力量,建立联调机制。三是闭环化管理保长效。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隐患排查-分析研判-跟踪回访”全链条工作机制。2025年以来成功将902件的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部门联动化纠纷,锦旗见证为民初心
蓬江区司法局联合多方力量,成功化解一起因故意伤害引发的刑事附带民事纠纷,获得当事人高度认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2025年3月,潮连街道居民陈某甲与陈某乙因琐事口角升级为肢体冲突,致陈某乙轻伤二级,陈某甲被刑拘后,双方家属在民事赔偿问题上陷入僵局、分歧巨大且情绪对立。潮连司法所联合街道平安法治办、社区“法律明白人”组建专项调解小组,形成化解合力:司法所作为核心枢纽,深入走访调查双方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及核心诉求,精准评估风险;街道平安法治办发挥基层治理支撑作用,协调资源、掌控全局、制定预案,营造有利环境;社区“法律明白人”则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作为熟人纽带和法治触角,软化对立情绪、搭建信任桥梁。
调解小组三方紧密协作、信息共享,采取“情理法结合、逐个突破”策略,司法所调解员主导专业释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清晰解读赔偿标准及刑事谅解意义;“法律明白人”侧重情感疏导,以“拉家常”方式引导换位思考、修复邻里关系;平安法治办提供全程保障与协调。通过三方协同发力,从法理、情理、事理多维度耐心沟通,历经三轮面对面调解,最终推动双方就合理赔偿达成一致,陈某乙家属出具《谅解书》,成功化解了这起刑事附带民事纠纷。纠纷的圆满解决赢得当事人高度赞誉,陈某乙家属专程赠送“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锦旗,这不仅是对调解员工作的暖心点赞,更彰显了部门联动机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锻造专业调解 "铁军" 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蓬江区司法局将调解队伍建设作为基层矛盾化解的关键。在培训教育层面,构建全方位学习体系。邀请资深律师解读核心法律条文并结合案例教学,夯实法律基础;统筹组织调解员进行线上法律知识系统化学习,交流经验、剖析典型案例,在实战中提升调解技能与综合素养。在队伍结构优化上,构建“多元融合”调解团队。引入社区法律顾问,为复杂纠纷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同时吸纳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化解情感、家庭矛盾。邀请“五老”,以亲切乡音拉近与当事人距离,助力调解工作。在激励机制方面,构建分级调解补贴制度。落实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推行调解档案补贴制度,依据纠纷复杂程度分级给予补贴,既体现对调解员劳动的认可,又激发其主动担当意识,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蓬江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让每一次调解都成为传递司法温度的桥梁,为粤港澳大湾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蓬江方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