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联动解心结 多方共促少年归
近日,蓬江区社区矫正中心联合区妇联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通过“精准介入+多方协同”模式,探索出“社区矫正+家庭教育指导”的融合路径,成功化解一起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家庭矛盾,帮助其修复家庭关系、顺利重返校园,实现“救心”与“救行”的双向奔赴。
抵触情绪背后的“家庭结”:问题初现
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蔡某入矫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抵触状态:面谈时沉默回避,教育引导时敷衍应对,甚至多次流露出“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的深入了解,矛盾根源在于其紧张的家庭关系。蔡某父亲和奶奶性格急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母亲常年在外,亲子间长期缺乏有效沟通,隔阂日益加深。“我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我,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蔡某曾坦言。
了解情况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及时制定“私人定制+心理辅导”精准帮扶模式:一方面持续为蔡某提供情绪疏导,通过沙盘游戏、倾诉倾听等方式缓解其焦虑,逐步建立信任;另一方面主动与其家属交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简单粗暴教育方式的潜在危害,建议以“尊重+沟通”替代“打骂+压制”。调解初期,蔡某的父亲心里非常抵触,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天经地义,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工坚持用案例和数据说理下,蔡某的父亲慢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危机升级后的“破局行动”:部门联动
9月初的一场“意外”让蔡某与家人的矛盾再度激化。蔡某因与家人发生争执被反锁家中,情绪失控下出现过激行为。警察接警介入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动心理专家、社工开展危机干预。尽管蔡某事后否认部分过激行为,但工作人员敏锐意识到: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效果,家庭环境是关键变量,单靠个别谈话已难以触及家庭深层矛盾,必须整合资源、系统施策。
经研判,蓬江区社区矫正中心迅速与区妇联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对接,提出“矫正+调解+教育”联合介入方案,既要化解亲子对立,更要重塑家庭教育观念。
温情调解促成“双向奔赴”:重绘和谐
近日,在蓬江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场特殊的家庭矛盾调解会拉开帷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工、妇联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组成“多元调解团”,围绕蔡某的成长经历、家属沟通模式、父亲的教育困境展开深入探讨。
“我也不想粗暴对待,可他就是不听话,我急起来就控制不住……”调解中,蔡某父亲红着眼眶吐露心声。调解员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先共情作为奶奶和父亲的焦虑、期盼,再通过“角色互换”,引导他们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感受被否定的委屈;心理咨询师则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解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持续多个小时的调解,最终让三代人打开心扉。蔡某哭着说:“其实我知道奶奶和爸爸是为我好,就是受不了他们总批评我、限制我的一切。”其奶奶和父亲则握住蔡某的手:“是我们太急躁,以后一定改!”其后,三方自愿签署《家庭关系修复协议》,明确“不打骂、多倾听、每周一次深度沟通”等行为规范,同时约定“蔡某按时到校上课、完成作业”等正向激励目标。目前,蔡某已重返校园学习,亲子关系明显缓和。


相关附件: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2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