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仅保住了我仅剩的右足,也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近日,54岁的糖尿病患者戴先生在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简称“蓬江分院”)成功接受了全市首例微创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戴先生的就医经历,正是蓬江分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两年多的砥砺奋进,借着医联体的东风,在江门市委、市政府 、蓬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大力指导下,蓬江分院走出了一条“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合作共赢”的突围之路。
2021年,该院门诊总诊疗人次同比上升69.3%,手术量同比上升76.23%,重点专科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医、教、研、管实现全面发展,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有效推动了区域医疗水平的提升。
文化立院
从“一家人”到“一家亲”
2019年12月31日,一场挂牌仪式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征程”。
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为“江门市中心医院蓬江分院”,同时,派驻总院管理人才王远胜担任“下沉”分院院长。这意味着,江门市中心医院与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启了人财物逐步融合的“医联体”模式。
王远胜初到该院时,先做了几个月的院内调研。他说,“医院技术力量不足、发展乏力,员工积极性不高,对院内改革,观望者远比支持者多。”调研后,在蓬江区委区政府和江门市中心医院的支持下,王远胜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之初,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在王远胜看来,“融合首先要融心”,医联体作为一个新的大家庭,一家人的心要在一起。2021年,蓬江分院党委书记李鹏飞加入这个“大家庭”,他与王远胜的想法不谋而合,更为文化聚人添了一把“柴火”。
“走过的路,都是把不确定变成确定的过程。坚持梦想,终有收获!”在党员正能量“麦克风”活动中,蓬江分院肾内科党员梁金碧与大家分享道,通过工作群、朋友圈,将正能量传遍了该院的每一个角落。
共建医联体以来,蓬江分院十分注重文化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领先、服务理念至上的医疗铁军。推进人事制度革新,建立“能者上”的良性机制。“医联体建设需要整体推进,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李鹏飞说,作为医联体的一员,首先要有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这就需要有先进的医院文化作为引领。
小到标识标牌、精神院训的统一,大到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业务培训,各医务人员全员参与、步调一致,让每一位干部员工都真正参与到融合的进程中。
“好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看到运动场上的俊男靓女们,团结、友爱、合作、共享、努力地争取好成绩,喜欢‘折腾’的远胜院长和精力充沛的鹏飞书记,与职工们也玩得不亦乐乎,不由得感叹我院团队凝聚力如此强劲。”第一届趣味运动会后,该院老职工张国南分享道,“感谢院领导们,短短2年内,让职工精神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充满了信心。”
技术建院
打造特色专科
“没想到这么大年纪做这么大的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了!”近日,外科医护人员收到了将要出院的张阿姨的盛赞。
72岁的张阿姨被诊断为结肠癌,来到该院外科求医。根据张阿姨的病情,外科主任朱波博士带来团队为张阿姨施行了院内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手术过程很顺利,术后仅在肚皮上留了几个小洞,第二天张阿姨就能借助助行器下床走路了。这是蓬江分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王远胜说,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只有同质化管理才能够达到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做到服务能力的同质化,真正实现医联体建设的目标。
为此,总院和蓬江分院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妇产科、儿童保健科等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对技术力量强、发展前景好、病多源广的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给予大力扶持,对发展平缓或有下滑的专科给予压力,促其创新,参与竞争,让其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目前,总院已将儿童保健科整体搬迁到蓬江分院,逐步建立集预防接种、儿童体检、儿童保健、儿童康复、儿童心理、儿内科六位一体的“一站式”儿童健康管理服务中心。此外,该院发挥重点专科老年病科的传统优势,不断丰富医养结合建设内涵,与蓬江区多家养老机构签约,提供医养结合技术人才支持,促进蓬江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
专科建设,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向外“借力”。
蓬江分院每年组织多个科室奔赴广州、中山、佛山等周边地区的兄弟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尤其针对孕产专科、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康复治疗等方面,吸收优秀的管理和护理服务经验,为专科建设打好基础。
挂在蓬江分院的“新苗脊柱侧弯筛诊治协作基地”“杨军林教授工作室”的牌匾,见证了该院与新苗公益项目创始人、上海交大新华医院脊柱中心主任、著名脊柱外科专家杨军林教授达成的跨区域专科合作联盟。
该院还用好总院“下沉”的优质资源,立足自身“一老、一小”特色专科,走出一条“特色立院、错位发展”之路。
仅去年一年,该院开展了电生理适宜技术、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建立了江门首家电生理医学中心,安装了GE62排CT等新设备。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左前臂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均为院内首例,微创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更是开创了江门先河。
改善医疗服务永远在路上,该院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心里装着病人,时刻想着病人,视病人利益高于一切。在“重阳敬老爱老”“冬至病友会”等活动上,都有医护人员为患者送温暖、送陪伴的身影。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2021年,该院病人满意度达到96%,收到群众感谢信、锦旗60余件(面)。
人才强院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个好医生,就是医院的活招牌。”王远胜表示,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打造高峰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我‘下沉’到蓬江分院,主要做一些技术难度比较高的手术。”朱波介绍,除了为患者做手术外,还对分院的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做好“传、帮、带”工作。
专家“下沉”分院进行手术帮扶,促进了人才柔性流动,实现了人才共享,解决了基层的许多实际困难。
蓬江分院麻醉疼痛科门诊主任温力生也是总院“下沉”专家的一员。他说,“到这样‘欣欣向荣’的平台来‘开疆拓土’,为周边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我觉得十分有意义。”
2021年,在温力生的带领下,该院麻醉科手术量同比增长4倍,疼痛门诊诊疗量同比增长6倍,做实“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分会第一临床中心”,实施了江门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技术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建立五邑地区首家“颊针工作室”。
除了依靠总院“下沉”专家帮扶外,针对医疗技术特别是高精尖技术水平尚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的问题,蓬江分院还启动“520人才引育工程”,通过3年时间力争招收200名青年才俊、50名学科新星、50名学科骨干、20名首席专家、20名学科带头人。对引进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在首次服务期内年度考核中给予人才激励奖,评为优秀等次的,首席专家8万元/次、学科骨干3万元/次、学科新星(不含护理)1万元/次。转正后连续10年给予生活补贴,首席专家给予30000元/年,学科骨干给予20000元/年,学科新星(不含护理)给予10000元/年。
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模式,该院聘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知名专家到医院授课,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医护人员听课,有效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攻克疑难病症能力。
“爬坡的推车人”多了,蓬江分院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初步形成专业化、梯队化、多元化人才格局,成功走出一条培养名医、建设名科、打造名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
发展兴院
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顶层设计,方能精准“施工”;善谋长远,方能革故鼎新。王远胜表示,未来,医院将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乘着与江门市中心医院共建医联体的东风,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体检中心。目前,蓬江分院更新了一批先进体检设备,总院将派选专家“下沉”担任总检。心电系统已通过总院接入省平台,初步实现就诊检验数据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该院将紧贴群众需求,提供高质量的体检服务,为“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贡献力量。
二是开展一院一所六中心的建设。致力打造养老护理学院、老年病医学研究所、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妇女保健中心、疼痛治疗中心、日间手术中心、康复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重点打造“一老、一小”特色专科建设,全面满足辖区内广大群众的专科治疗需求。
三是推进综合楼大楼9-17层升级改造。完成后预计可增加开放约350张床位,改善患者就诊和住院环境,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四是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发挥社区医疗优势,不断完善社区首诊流程,利用好专家和技术资源,让小社区有大作为,使得社区群众更好地受益,医防融合促发展。
五是抓好“服务全面提升年”建设。完善医疗服务和医政管理体系,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着力打造 “海底捞”式医疗服务模式。
六是加强校医合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过与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署战略合作,有效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创造发展共赢新格局,结出新的科研硕果。
号角吹响,蓝图绘就,奋进正当时。展望未来,该院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思想破冰引领创新变革行动,为打造区域医学高地、建设健康江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