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蓬江 > 蓬江旅游

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正式开幕!国家级非遗荷塘纱龙首发上阵

字体:[大] [中] [小]

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正式开幕啦!



3月11日,蓬江区文化馆正式推出“蓬江区线上非遗展览”,让市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蓬江非遗文化的魅力!

目前,蓬江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项(荷塘纱龙);省级非遗名录3项(洪圣庙会、东艺宫灯制作技艺 、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 市级非遗名录5项(潮连芝山纱龙、卢艺鹿角椅制作技艺、罗贵率众南迁故事、棠下白眉拳、周家拳); 区级非遗名录7项(潮连民间传说、潮连酿鱩制作技艺、潮连铜虾制作技艺、杜阮凉瓜外婆茶制作技艺、荷塘煎鱼饼制作技艺、梁家拳、抢花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第一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


01

历史起源


舞龙艺术源于上古先民原始信仰的龙图腾崇拜。

舞龙,是中国民间用以祈雨祈福、娱神娱己、彰显力量,或象征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竞技性群体舞蹈。它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

荷塘镇早在宋代已有舞龙历史,但当时龙的制作非常简单。到了明代,荷塘篁湾举人李唐佐任四川候补县官,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回乡后以四川的龙灯作参考,发挥本地壮大的“游龙”形象优势,融合四川“彩龙”玲珑活泼的特长,扎成“纱龙灯”。舞技则取四川“彩龙”的滚、缠、盘等款式演变,赋予纱龙舞矫健威武、花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开创了荷塘纱龙的历史

02

制作技艺

制作龙身

荷塘篁湾,相传早在宋代已有舞龙习俗。当时龙的制作非常简单,主要是作杆草、竹子等材料制作。制作工艺精巧,龙体用竹木扎成,头、身、尾由四条粗绳连接,牢固轻盈,形象神似。龙身原来是裹布的。

制作龙头

贴龙鳞

披龙衣

上世纪20年代,乡民李育颖根据日本舞龙的习俗,将荷塘纱龙进行改进,龙身披轻纱,以红、黄绸作鳞,红绿绸作裙,贴金绘彩,显得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轻巧灵活。同时,创造一套高难度跳龙技术。为了提高纱龙晚上表演的效果,龙身内点燃防风、防滴的特制蜡烛,舞起来烛光闪耀,上下翻滚,宛如一条不断滚动的彩虹。踞高临下观看,大有“展翅欲凌三级浪,昴首直上九重天”之气概。

2018年12月27日荷塘纱龙文化节(鼓伟宗 摄)

03

舞龙技艺

舞龙的人每轮25人,其动作、节拍高度统一,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技艺舞姿变化多样,舞动时烛光闪闪,飞跃行云,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舞纱龙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纱龙点睛

舞纱龙前,需点燃龙身内特有的蜡烛


纱龙表演穿禹门花式

纱龙表演梅花桩花式

纱龙表演梅花桩内龙翻脊

纱龙队在龙桥上进行团龙花式表演

数十年来,荷塘纱龙饮誉省港澳,名扬海内外。它不仅具有珍贵的工艺价值、舞蹈价值,而且蕴含深厚的民俗学价值, 成为海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04

传承.活动

篁湾中心小学举办纱龙文化节

学生们制作的纱龙创客作品

2017年11月荷塘篁湾中心小学纱龙队参加广府人梦中国晚会表演

荷塘篁湾中心小学是荷塘纱龙的传承教育基地,学校以纱龙为载体,开展校园特色教育。组建纱龙队,利用体育课或者大课间时间教给学生舞纱龙的基本动作技巧。每年举办纱龙文艺节,通过荷塘纱龙表演(学校纱龙队)、小记者纱龙研学采风、开展手工纱龙创客产品制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创非遗传承局面。平时周末或假期,还举办纱龙制作班、纱龙舞训练班,邀请纱龙龙会的老师傅到学校进行授课。学校还开设有纱龙文化室、纱龙俱乐部,将纱龙列为校本德育课题研究对象,让学生爱上非遗文化。

纱龙龙会师傅李振图向学生传授纱龙制作和舞龙技艺

篁湾中心小学全体教师学习舞龙技巧

纱龙龙会师傅向纱龙小队员传授技艺 


正是因为有了荷塘纱龙诸多传承人和篁湾中心小学的共同努力,大力推动荷塘纱龙的传承工作,荷塘纱龙才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绽放熠熠光彩!



相关附件:

蓬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