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蓬江 > 蓬江旅游

蓬江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字体:[大] [中] [小]
日前

蓬江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以下6个项目成功入选!

江门市蓬江区第七批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10715100324.jpg

一起来认识

这些新晋“宝贝”吧!

潮连火龙

据潮连历代史料记载,潮连人喜爱舞龙,历代都有三条龙﹙一条纱龙,一条金龙,一条火龙﹚。潮连人舞龙的理念:舞龙文化就是“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结合、合作而来,致使这个地方能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各群体、各姓氏族人民和平共处。

微信图片_20210715100524.jpg

潮连舞火龙,其源于民间焚香驱蚊、驱阴、驱邪,消除瘟疫、永保平安的祈愿。后来,慢慢演变成潮连传统的民俗文化风情,形成以武术为功底、以舞蹈为表现的龙舞套路。火龙就地取材,将芭蕉树、竹、水草、麻绳等扎成龙身,插上特制香火制作而成,十分壮观。每当喜庆节日,以珠戏龙,火龙随着龙珠灯穿圩过巷游舞,烟花爆竹,火光耀目,预示如龙腾飞,永远兴盛。“舞火龙”活动因此流传至今。

潮连火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全长达54米,造型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因为全身要插上点燃的香火,在漆黑的夜晚,密集的红色火光映亮龙身,故名“火龙”。表演花式和潮连纱龙类似,有平地、龙门、梅花椿等多个花式,讲求动作敏捷轻盈,节奏连贯迅速。潮连火龙一般在晚上表演,夜色之中更显火龙之特色。龙珠引领,火龙紧跟其后,再加上锣、鼓、钹等伴奏,整个舞火龙队伍多达百人。

潮连火龙主要活跃在卢边、塘边。改革开放后,成立了“卢边火龙队”,包括塘边、卢边队员共100多人。舞龙是潮连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潮连人每遇有喜庆都有舞龙习惯,如增添火龙的表演,更显喜庆节日气氛。1955年潮连火龙曾到新会表演,并得到好评。2016年5月1日,在潮连文体广场进行庆祝“五一”劳动节潮连火龙表演,场面十分震撼。


广式散打

散打,古称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并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技法,徒手对抗的格斗项目,早在春秋战国文献有记载,时称“相博”“手博”。“散手”一词在汉代开始出现。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竞赛形式,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式散打”,作为是中国武术散打的一个流派分支,经过上百年格斗对抗实践和理论完善,现为中国武术散打冠军——徐吉福所传承。

微信图片_20210715100616.jpg

“广式散打”结合古传散手、现代散打等技艺,利用头、指、掌、拳、肘、肩、膝、腿、胯、臂等部位攻击,利用古传散手主要的技法为打、踢、拿、跌、摔等,其中还有肘膝等技法,在格斗中讲究出其不意,不讲究花法只讲究打赢实用。同时又结合现代散打常见的直拳、摆拳、抄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组成踢、打、摔结合的攻防技术,达到见招拆招的效果。

广东地区自明代以来习武传统风气很盛,南方的各门各派武术均自称为少林寺派,统称为“南派少林拳”。广式散打与岭南武术相伴相生,“广式散打”是竞技散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竞技散打的传统理论与技巧基础上,根据运动员所沿用的广式拳术流派,在满足竞赛规则的要求下,通过专门组织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东地域特色的竞技能力。

“广式散打”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一,“广式散打”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它可以从中领会民族人文精神,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二,加强个人武德修养和优良的品质气质。
第三,可以强身健体,提升民族身体素质。
第四,“广式散打”为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有较高的表演和欣赏价值。

“广式散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身份标识和形象符号,影响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广式散打”的“非遗”保护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科学认识和有效实施武术“非遗”保护有重要意义。


南派佛家拳

南派佛家拳从晚清至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教学基地主要设在白沙街、环市街,另外在新会、台山,以及广州、中山、东莞、罗定、阳春,广西梧州、岑溪等地区亦有传播。

南派佛家拳创始人梁天柱,原名梁天桂,字明德,方伍,广东罗定人,后居广西岑溪(1877-1972),师从邱龙光、梁少荘,精通洪家、蔡家及各派武功。独创有十八罗汉、猛虎下山、太子剑拳等若干套路拳法,飞龙虎棍、双刀等各种兵器武术套路,在中国武林自成一家,练得一身过硬的武功本领,有“两广铁人”之称。1928年,梁天柱代表两广参加南京国术大赛名列第三,是中国近代武术名师。

蓬江区传承人尹保林,是杜阮木朗乡人,得到梁天柱的真传,内功深厚,精通医术,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教出的同门弟子,学生超过三千多人。

南派佛家拳薪火相传,于1995年1月12日经江门市体委和体育总会批准在中山公园青少年宫成立江门市佛家拳总会,并由传承人欧国雄担任会长。二十多年以来,先后举办武术培训班,学员超过八百多人,积极参加江门地区及广东省的武术比赛和国家武术段位考试。深入到小学与职业中学校园进行武术、醒狮的教学培训。

微信图片_20210715100839.jpg

南派佛家拳现有拳术21套,器械类26套,对拆类3套,内养功法3套,桩功类练习法3套,有代表性拳法16种,掌法18种,手法23种,踭法15种,指法9种,膝法8种,脚法18种,步法14种,擒拿摔法16种。南派佛家拳先柔后刚,遇刚以柔制,运用上内功外拳,借力刁打。通过学习武术,进行武德教育,能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养成吃苦耐劳、刚正不阿的品质,促进社会谐发展。


赵传杨氏太极拳(江门)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一百八十多年来历久不衰。其始创者为杨禄禅(1799-1874),名福魁,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杨禄禅自幼酷爱武术,青年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拜师陈长兴学习拳艺。1840年前后,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披靡。后经人推荐去北京王府授拳,因武艺高强,被称“杨无敌”。

他结合自己的体悟与经验,创编了杨氏太极拳,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长寿。杨氏太极拳经由杨禄禅从河北永年带到京城,在民国期间又由北京传至上海、杭州、广东等地,先后经其子杨凤候、杨班候、杨健候,孙杨少候、杨兆元、杨澄甫等三代研习和传承。

微信图片_20210715100941.jpg

杨氏太极拳在不违背武术本能的基础上,保留了技击与攻防内容,具有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劲在内涵,含而不露的特点。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由于杨氏太极拳适应面广,兼得自卫防身和强身健体之功效,因此被民众作为延年益寿,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深受广大群众热爱,杨氏太极拳在经黄光荣的积极传承发展之后,在蓬江扎下根脉,有序传承、开枝散叶。保护和传承杨氏太极拳,对进一步丰富其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荷塘冲菜制作技艺

荷塘镇属蓬江区西江下游一个中心岛,河网交错,鱼塘星罗棋布,土壤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为荷塘人制作冲菜美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冲菜又名大头菜,因主产蓬江区荷塘镇,故称“荷塘冲菜”。其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销售远至港澳、南洋、旧金山等地。

大头菜在黃河流域的并汾、河朔、河西一带种植,人们“烧食其根”,后传入长江流域。大头菜何时传入岭南?晋代《广州记》曾记述了藤菜、芜菁及水生蔬菜的栽培,而唐朝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则有加工大头菜作为馈赠礼品的记载。据此,广东种植大头菜至少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微信图片_20210715101122.jpg

据说,三国时诸葛亮因此菜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醃制成为咸菜,“久居则随以滋长,回(防)则易寻而采”“弃不令惜”,遂命士兵在驻地广为种植,以解决部队的蔬菜供应问题,蜀人便把它称为“诸葛菜”。


《潮连乡志》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潮连一带的大头菜巳经闻名且成为盛产区。据此,荷塘种植大头菜至少也有200的历史。1908年刊印的《新会乡土志》载:“荷塘种桑各乡,九月采桑完后,即将桑间隙地锄松种大头菜”,说明100年前大头菜已成为荷塘的主要蔬菜品种。

经历代耕耘,荷塘人掌握了一套大头菜高产、优质的种植经验,并用秘制配料醃制,使大头菜成为荷塘的招牌产品。大头菜经醃制后可以作为配菜,做成头菜肉饼、头菜蒸鱼、头菜蒸猪肉等菜餚,也可作为咸菜单独上桌。煲蚬粥、鲩鱼冬瓜汤时放入一些头菜,则别具风味。

1918年经江门海关查验的荷塘冲菜出口量为278.7吨;上世纪30年代初,每年销往香港、南洋一带的荷塘冲菜达6000多吨;1988年经江门口岸的出口量为4611吨,收汇18.7万美元。“本地鲍鱼”“游”出了大海,“游”到星马泰、“游”到太平洋彼岸去了。

2007年,荷塘冲菜入选为“五邑八宝”之一,成为一个具有地理标志的产品。至今,荷塘冲菜已是五邑地区最大宗的出口咸制食品。


岭南蜂疗

岭南蜂疗作为一种民间疗法,以江门市名中医文洁珍、成永明教授为代表,一脉经数代传承、完善的蜂针学术经验与实践体系,在广东省中医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岭南蜂疗是当地养蜂人及中医郎中们,利用岭南地区的蜜蜂资源,自发、零散为民众用蜂蜜、蜂巢、蜂针进行防病治病的经验传承。直到上个世纪初,在圭峰山一带,以林庆球(1902-1977)为代表,凭着祖辈们的蜂疗经验,借鉴《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中医书籍中有关蜜蜂及蜂产品治病的论述,经常使用蜜蜂为当地群众治病防病。

生于1932年的郭欢女,经常向林庆球请教蜂疗经验,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到访新会劳动大学,视察了圭峰山的养蜂情况,鼓励当地民众用蜂产品为人民服务。郭欢女在现场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演讲报告后,更专注于蜂疗事业,在当地小有名气。其女文洁珍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1976年文洁珍就读广州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临床中文洁珍医师使用蜂疗这种民间中医疗法治病,并深受患者喜爱,被评为江门市名中医。

微信图片_20210715101711.jpg

1994年成永明、任小红拜师文洁珍主任,1996年至今,成永明医生、任小红医生传承此疗法,深入研究蜂疗法理论及实践体系,独创出“无痛蜂疗法”,正式命名为“岭南蜂疗”,其内容包括岭南蜂疗之专用蜜蜂养殖技术、岭南蜂疗之高浓度蜂毒蜜点涂疗法等8个方面,并已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2007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同志(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视察岭南蜂疗,与成永明进行交流,希望成永明教授能大力推广此技术,造福岭南及全国百姓。2008年,广东省中医院引进岭南蜂疗。2018年第二届世界蜂疗大会,岭南蜂疗受到世界各地同行欢迎和追捧。现岭南蜂疗传承到柴选文、任兴平、王彬医师等,继续将岭南蜂疗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

岭南蜂疗传承至今不但在三甲医院开展,而且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花结果,如江门市蓬江区北区卫生院中医馆开展岭南蜂疗等特色疗法4年来为成千上万的居民提供了中医药服务,广大蓬江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些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疗法,而且吸引了外省的患者前来就诊,深受患者好评。

(来源:蓬江发布)

相关附件:

蓬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