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今日蓬江 > 蓬江旅游

我市首个!甘化厂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

公布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通告》,

江门甘蔗化工厂被确定为

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此前,

江门甘蔗化工厂

已被确定为

首批广东省工业遗产!

至此,

江门甘蔗化工厂

成为我市首个国家工业遗产,

也是全省现有的

三个国家工业遗产之一!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624.jpg

江门甘蔗化工厂旧照


“我希望能有更多人记住这里的奋斗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

年逾八旬的江门甘蔗化工厂(以下简称“甘化厂”)老员工钟仕国的希望,正在慢慢实现。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755.jpg

甘化厂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发展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制糖工业与甘蔗化工业在中国的起步及转型。老员工钟仕国希望,这里的奋斗故事能一代代传下去。


甘化厂与潮连岛隔西江而望,与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沿街相傍,这个存在逾半个世纪、见证江门工业发展的历史地标,是我国糖厂开展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起点和重要标志。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758.jpg

甘化厂区全景


“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都奔赴这里,为祖国事业奉献青春,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干劲,一干就是几十年。”19岁来到甘化厂的钟仕国,见证了甘化厂的飞速发展,也像其他甘化人一样,收获了难忘的“甜蜜记忆”。

据悉,甘化厂是我国“一五”时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在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提名,在其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实现了“大搞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01.jpg

制糖车间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响表示,甘化厂在全国工业遗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特殊的意义,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发展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制糖工业与甘蔗化工业在中国的起步及转型。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05.jpg

图源: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加快推进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从去年开始,我市已展开对甘化厂工业遗产活化的调研工作,深度挖掘、提炼甘化厂工业遗产的历史精髓与人文价值。目前,甘化厂工业遗产活化、保护及开发方案正在规划。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08.jpg
甘化厂工业遗产


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

作为我市最重要的工业文明遗存,

兼具“四大价值”,

见证了我市乃至我国

工业发展的历程、

经济对外交往的历史,

凝聚了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特别是我市人民的

集体智慧和工业文明的记忆。


历史价值

两厂合并 扛起甘蔗化工业的大旗

成为新中国现代甘蔗化工业的起点


在“一五计划”中,江门甘蔗化工厂的前身——北街糖厂与江门纸浆厂,是轻工业重点工程,建成后合并为江门甘蔗化工厂,扛起了我国甘蔗综合利用的甘蔗化工业的大旗,成为新中国现代甘蔗化工业的起点以及闻名全国的甘蔗化工业基地。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12.jpg

当年报纸对甘化厂开机的新闻报道

江门甘蔗化工厂制糖工业遗产背后蕴含的历史、科技、社会、审美价值,在全国工业遗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极其特殊的意义。


江门甘蔗化工厂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标志着制糖工业与甘蔗化工业在中国的起步转型,见证了制糖工业与甘蔗化工业在江门地区的变迁;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江门甘蔗化工厂内现代主义风格的“糖厂主厂房”,体现工程美学和时代艺术审美,也是当时中国与苏联、中国与波兰友好合作的历史印证;设备研发和设计技术对制糖工业在全国范围推广有深远影响和促进作用;推动城镇空间完善,提高江门甘蔗化工厂员工及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群众中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映射着江门甘蔗化工业人奋力追赶世界的汗水与梦想,是彰显江门地区特色、延续城市记忆的重要物质载体。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15.jpg

图源: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科技价值

引入先进技术与装备

制糖能力跻身国家先进水平

江门甘蔗化工厂秉持原轻工部对新建糖厂采取高起点起步的建设方针,从波兰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糖工艺技术及装备,使我国制糖工业工艺及技术装备一跃进入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引进规模最大、并且综合利用甘蔗发展制糖、造纸、酵母、酒精等产品的联合企业。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19.jpg

图源: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966年江门甘蔗化工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日榨甘蔗能力提高到3500吨,年产蔗糖4.49万吨。1968年至1974年,由于蔗源不足,蔗糖年均产量3.67万吨。1975年,日榨甘蔗能力提高到4200吨,年产蔗糖4.80万吨。其间,蔗糖出口量年均达1.63万吨。

1977年,江门甘化厂继续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蔗糖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翌年,砂糖产量达5.88万吨。1980年,榴花牌优级白砂糖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银质奖。1982年,日榨甘蔗能力提高到4500吨。

1983年,砂糖产量达6.09万吨。1984年,日榨甘蔗能力提高到5000吨。1985年,砂糖产量5.39万吨,其中出口占43.41%。江门甘蔗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不断为中国的甘蔗化工综合利用事业积累经验,为甘蔗化工厂标准化设计探索前路,极大提高甘蔗的综合利用,加速甘蔗化工事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23.jpg

压榨车间


工艺设备研发方面,糖厂对立式管道中和器、水喷射冷凝器等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对后续制糖工业生产以及糖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推广扩张有重要影响,并使得上世纪50年代后大部分制糖设备不再依赖国外生产,切切实实成为当时的“中国制造”。

此外,糖厂生活区就近布置体现了工业化早期职住平衡的科学规划理念。由制糖工业衍生带动的蔗基鱼塘生态种蔗模式,有良好的农业循环效益,充分体现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科学性。这些都说明甘蔗制糖工业遗产蕴含其自身的科技价值及研究的意义。


社会价值

工业空间集聚、交通不断完善

推动江门城镇化建设水平

江门甘蔗化工厂是带动江门地区早期工业化的一员,在江门甘蔗化工厂的运营期间为当地提供4000到5000个工作岗位,促使江门五邑地区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

江门甘蔗化工厂制糖工业的发展,联动甘蔗种植良种研发、手工土糖寮的淘汰和工业化转型,衍生出专门的制糖机械修造业,并把酒精、造纸、化工、味精、酵母、饮料等制糖下游深加工企业汇集一起形成产业园共同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江门的城镇化建设。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36.jpg

此外,江门甘蔗化工厂围绕糖厂生产区建立起企办大院,即北街工业小区。规划建设于1956年10月开始,江门市人委建设科制订《北街工业小区规划方案》,并绘制1:5000规划示意图,计划用地1.50平方公里。至1987年,北街工业小区已建成1.20平方公里。

原有人口聚落景观从低矮独栋村宅自由分散组成的传统乡村聚落,转变为集中布置的标准化多层现代职工宿舍;公共空间由宗庙祠堂转变为文化活动中心、工人俱乐部、社区康体公园等公共配套设施。随着江门甘化厂生产规模扩大,厂区突破原有边界不断向外扩张,相关工业空间集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出现以甘蔗化工厂名称相关命名的街道和沿街分布的商业、居住空间,比如江门甘蔗化工厂的甘化路等。甘蔗化工厂内外界线逐渐模糊,周边交往活动及人口频繁增加,甘蔗化工厂周边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便水到渠成。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44.jpg


精神价值

守正创新、匠心筑梦

形成江门人的“甘化精神”

“甘化厂背后所体现的,除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一种锐意创新的精神,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到了极致,在生产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体系是甘化厂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最好的见证。”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响表示,甘化厂本身还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工匠精神”,“曾经全国闻名的‘莲花’牌白砂糖,就是最好的证明”。

做好甘化厂的遗产保护工作,体现了江门对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视,一方面向大众传递了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不动摇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也是聚焦市委“六大工程”,为加快推进“工业振兴”工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微信图片_20211223100848.jpg

图源: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迈入新征程的江门甘蔗化工厂,

故事并未完结。

其“守正创新、匠心筑梦”的

“甘化精神”,

将为江门深入推进“工业振兴”工程、
重振制造业雄风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接下来,蓬江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六大工程”,全力推动江门甘蔗化工厂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和利用工作,打造工业文化展示和文创聚集地,助力甘化厂未来成为江门一张亮丽的名片。


(来源:蓬江发布)




相关附件:

蓬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