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 政务邮箱 简体版 繁体版 无障碍 适老版 网站支持IPv6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蓬江童谣
发布时间: 2023-11-09 打印】 【 关闭

历史渊源

歌谣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并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诗歌形式。歌谣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心理,有多种使用功能,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传诵过程中,部分歌谣逐渐演变为儿童群体乐于传唱的童谣。

蓬江区方言属粤方言四邑片,受粤方言广府片影响,蓬江童谣的产生与变化也和广府童谣一脉相承。受到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文化影响,蓬江童谣当中的部分作品与广府童谣非常相似,在传唱过程中又加入了本地风土民俗的元素,得以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童谣。与此同时,又结合当地的独有风土人情,创作了有自身特色的童谣作品。

微信图片_20231109152659.png

图片说明:现存文献资料《中国歌谣集成·新会资料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东卷)·故事 歌谣 谚语资料集(江门市城区)》,由谭洁莹拍摄于2023年4月。

基本内容

蓬江童谣虽无统一固定的语言格式,但章节比较整齐,语调清新明快,形式自由活泼。在句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有杂言体。如《禾雀仔》:“禾雀仔,尾飞飞,阿妈担虫养大你,有毛有翅飞出去,落水绵麻飞返嚟。”《蠄蟧仔》:“蠄蟧仔,爬墙边,落水微麻你去边?我去南庚收渡钱。你乜唔来讲我听,等我做个荷包你袋钱。”

在结构上可以分节,也可以不分节;在篇幅上有长有短,长者达数十行,短者只有两句。这些歌谣大都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语调简明,句子流畅,节奏明快,易于被儿童接受和传唱。

微信图片_20231109152703.png

图片说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广东卷)·故事 歌谣 谚语资料集(江门市城区)》目录,由谭洁莹拍摄于2023年4月。

微信图片_20231109152706.png

图片说明:《《中国歌谣集成·新会资料本》》内页,由谭洁莹拍摄于2023年4月。


主要特征

一、口耳相传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二、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三、本地原创与外地传入相融合

四、充分体现侨乡特色和时代风貌

五、内容质朴,形式活泼,曲调优美。

蓬江童谣内容质朴,感情真挚、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生动,有的很风趣,富幽默感。虽无统一固定的语言格式,但章节比较整齐,语调清新明快,形式自由活泼,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广,音程跳跃不大,节奏富于变化,多以方言声调高低“问字求音”。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夸张、重叠、谐音,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儿歌中拟人化比较常见,适合传唱。


重要价值

一、文学价值

蓬江童谣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广,音程跳跃不大,节奏富于变化,多以方言声调高低“问字求音”。

二、文化价值

童谣内容丰富,结合各种歌谣的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大致也可以分为:劳动哥、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以及其他歌,是研究江门民间普罗大众生活状况的重要文本。

三、宣传价值

近年来政府提倡“侨都赋能”,强调在海内外华人同胞之间建立经济和文化的桥梁。

四、教育价值

蓬江童谣中常见农耕、气候、生活等多领域的意向,对本地人来说有亲切感,在活态传承中宣扬侨乡文化中积极乐观、奋勇拼搏的精神,包含侨胞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这对于教育下一代具有一定的意义。


存续情况

蓬江童谣在民间依然流传。现时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等方式收集到童谣约56首。

但由于学龄期幼儿接触的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以及老一辈对本地童谣的传唱减少,新生代对于较为经典的童谣认知越来越少。现亟需加强对及蓬江童谣的重新整理和收录,并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微信图片_20231109152709.png

图片说明: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成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谭洁莹在儿童文学赏析与教学课堂上讲授蓬江童谣,由方捷拍摄于2023年5月。

微信图片_20231109152711.png

图片说明:江门市梁启超协会成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语文教育毕业生黄子臻在江门市蓬江区江华小学二年级第二课堂上讲授蓬江童谣,由谭洁莹拍摄于2023年5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