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 政务邮箱 简体版 繁体版 无障碍 适老版 网站支持IPv6

保健食品消费十大伎俩
发布时间: 2018-07-12 打印】 【 关闭
 伎俩一:免费陷阱

 

1.免费体检。保健食品推销员利用老年人不爱上医院的心理,装扮成“义诊医生”,再像模像样地进行一些血压、血脂常规检查后,拿着检测结果煞有介事地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后开始推荐产品。

2.免费试用。在经过多次试用后,一些消费者由于心理作用感觉有效,或者多次试用后,人情难却而购买了该产品,但买回去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3.免费联欢。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大庆、汇报社会献爱心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还提供专车接送、免费用餐、在游玩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

4.免费健康咨询。开设“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只要有消费者打进电话咨询,对方都会推荐“包治百病”的同种保健食品。

伎俩二:温情麻痹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人参加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老人们旺旺逐步放松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食品。

伎俩三:人际游说

保健食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事碍于情面,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则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伎俩四:附赠诱惑

 

老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礼品,而保健食品商家往往也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一些老人就是在这些礼品的诱惑下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食品。

伎俩五:品牌误导

一些保健食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铺天盖地片面宣扬“名厂名牌”,是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能这么有名气,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没有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正确、合理地选用产品。

伎俩六:雇托迷惑

 

雇托是不发商家惯用的手段,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该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执照购者甚众、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伎俩七: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介别人购买客货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拓宽销路,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诱惑力,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伎俩八:虚夸疗效

 

商家打折“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食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同事,商家对一些保健食品存在的不适宜人群只字不提,极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伎俩九:擅加成分

 

一些不发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使用后短时间内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食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长期使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都将构成极大威胁。

伎俩十:流动设点

 

    部分保健食品经销商采用租赁临时经营活动场所、设立流动摊点或者上门推销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者执法部门查禁,马上转移藏匿,另起炉灶,逃避责任,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