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平台 政务邮箱 简体版 繁体版 无障碍 适老版 网站支持IPv6

深耕“百千万工程”,齐奔“百千万强村”!蓬江区38个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千万元
发布时间: 2024-01-08 打印】 【 关闭

“我们村来负责港口路征地,路两旁的商铺可否让村里代建?”

每每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当年的白石村委会(今白石经联社)主动向上级要的政策,蓬江区农业农村领域的干部钟坚龄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村集体,敢张这么大口?又出钱又出力,办砸了怎么办?”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白石经联社非但没有“办砸”,集体经济在不断创新改革发展中一直稳居全市首位,去年集体总收入更是达到4.6亿元。村里的退休股民每月可以领1500元,和城里人一样领取退休金。

放眼现在的蓬江,75个集体经济组织(包括55个村委会、20个“村改居”经联社)全部集体经济收入均在百万元以上,38个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千万元,全区上下“百万村居”共谋“共富经”,“千万村居”喜结“共富果”。

深耕“百千万工程”,齐奔“百千万强村”,蓬江区正高质量开展新型集体经济示范村创建,白石经联社就是该区打造公司化运营示范村的优秀典范之一。五洞村、上巷村、康溪村、白石经联社、篁庄经联社;产业带动型、物业经济型、公司化运营型……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蓬江样板”依次出炉,山乡共同富裕的“蓬江路径”呼之欲出。

图片

美丽乡村康溪村。(罗霈 摄影)

共富钥匙 

大胆出击 学会攒第一桶金

“我们上巷穷啊!很多项目没钱,就只能先简单做!”

“穷”,是黄梅芳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眼。穷则思变,作为上巷村党支部书记,这几年,黄梅芳牵头成立产业服务公司,办起了每月乡村市集、歌唱比赛、村民运动会,还引入了书吧咖啡馆、田园餐饮店等多元业态。

经过几年努力,上巷村去年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比2018年增长63.2%。村集体经济向好发展,这位年轻的“领头雁”,还想做更多的事:凉瓜进棚增产量、凉瓜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建设凉瓜主题产学研基地……

图片

图片

上巷村集体经济向好发展,去年村集体收入达320万元,比2018年增长63.2%。(刘淑君 摄影)

让黄梅芳充满信心的是,靠着产业服务公司,村里还多了个“小金库”:“我们现在有十几万元启动资金了,还在慢慢攒,每一分钱都得精准使用!”

蓄足力,等风来。“要学会用前瞻力、大魄力、行动力,积攒起村集体发展‘第一桶金’,这是打开共富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农村管理和政策法规股股长钟坚龄说。

主动向上级要政策、主动进行征地补偿款提留、主动出击开办村级公司……20世纪90年代,白石经联社的发展“三部曲”,让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路乘风而起,成为率先公司化经营的“开路先锋”,集体经济收入至今排在该区乃至全市首位。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百千万工程”东风吹拂下,越来越多的村集体开始探索建立强村富民公司,拓宽业务范围,让沉睡资产得以“苏醒”,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继上巷村之后,良溪村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整合村内美食、种植业等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乐溪村注册成立江门市乐溪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并向市场推出第一项经营业务——“我在乐溪有亩田”水稻认种项目。

与这些“正面典型”相比,钟坚龄也提到一些因目光短浅、错失发展良机的村集体,不无遗憾:“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有的村拿到征地补偿款,没有进行提留,而是选择全部用于分配,那时候一个人可以分几百元,还是相当可观的。但几十年之后再看,不仅村民收入没保障,发展风口来了也没钱,等风过了还有什么用?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积攒“第一桶金”是第一步,怎样用好、壮大这笔财富呢?

图片

共富密码 

党建引领 开会来晚坐迟到席

2003年成为全国首个通过ISO认证的村委会、多种类型物业面积合计40万平方米、成功培育知名企业蓬江区白石正骨医院、集体总收入达4.6亿元……

犹如风中一面耀眼的旗帜,多年来,白石经联社一直是众多村(社区)羡慕的对象。

“要结合实际深入剖析,白石经联社到底为什么能成功?”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经联社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是新型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创新发展的必要因素。

“20多年前,白石经联社开党代会,就有一条规定,迟到只能坐迟到席,所以直到现在,白石的党员干部出去开会,只有早没有迟的。”据白石经联社党委副书记、经联社副社长梁亦斌介绍,近年来,白石经联社党委通过“两委”班子会议、股民代表大会,对股份章程、管理实施细则、相关管理程序文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适应时代、简要高效、运转顺畅、行之有效的制度,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了根基。

江门大道边上的五洞村,是曾经的弱村、穷村、平庸村,村本级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30多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87万元,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突围制胜的法宝是什么?

“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因地制宜、多方助力、产业集群。”钟坚龄介绍,在时任五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凯辉的带动下,在蓬江区、棠下镇两级党委、政府在人、财、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年来,五洞村硬是靠着“食牛”产业实现了经济翻身、就业逆袭、名气爆棚,“现在五洞村是我们发展产业带动型新型集体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钟坚龄说。

图片


图片


五洞村小公园

党建引路,方能产业兴旺,村强民富。坚持党建引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蓬江区多向发力,带动不少村子走出“新路子”,鼓了“钱袋子”:

其一,以集体经济组织换届为契机,建立村级纪检监察站,实施蓬江区乡村治理18条工作要点,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其二,组建4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助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其三,在全市率先推出“蓬江三资”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农村“三资”招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数据显示,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该区累计成功交易宗数3037宗,溢价5.8826亿元,增值17.28%。通过网上竞价不断刷新交易纪录,促进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为该区今年实现“5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力争22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1000万元以上、力争90%以上的村本级收入超50万元”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图片

共富路径 

引入职业经理人 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说起江门蓬江中西医结合医院(白石正骨医院),很多江门人都知道。从外观上看,十几层的大楼气势恢宏,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家大型公立医院。

很难想象,这所创办于1993年、有着300多名专业医师、以中西医结合骨科为特色的二级骨科医院,在30多年前,仅仅是一家由经联社投资、只有几个赤脚医生的乡村卫生院。

白石正骨医院发展壮大的密码是什么?“人才!最专业的人才!”梁亦斌回忆,建院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乡镇干部思想都很灵活,通过“经联社出钱出地+专业人才出技术”的“村医联办”合作经营模式,搭起架子之后,经联社“一把手”都把人才引进作为头等大事,想方设法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建设。

图片


图片


白石中西医结合医院。 

如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动深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目前在蓬江区,多元合作、抱团共富已被“点燃”,产业“职业经理人”“乡村CEO”等专业人才越来越多。

产业带动型村集体——上巷村,今年广发“英雄帖”,聘请本村年轻人担任“乡村CEO”,高校毕业生黄浩强“应聘”并带动了5位“90后”年轻人共同参与乡村建设。

如今,村里组建了一家由年轻人团队运营的产业发展公司,开办了“生态农场”,开展了多场农耕体验、乡村研学等亲子实践活动。“生态农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全托管或者半托管方式,让群众以认领、认种的方式参与农事活动、体验田园农家生活,也为本村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农户创利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与公司化运营的白石经联社、上巷村不同,主打物业经济型示范村的康溪村,选择让专业团队来做专业事。为实现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康溪村党总支找准突破口,通过“代建+返租”的村改模式,与万洋集团江门区域公司结对合作,利用集体土地资源置换物业开发项目,打造荷塘万洋众创城,推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去年,康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858万元,同比增长84.3%。

村企“牵手”推动工业园升级改造,不仅解决了企业拿地难、建设难、后期管理难等问题,也让村集体保留了自己的土地和物业,增强了“造血”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村民增收。

“康溪示范”在前,不少村思路跟着活络起来,在“代建+返租”的村改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村企合作的新路子。如棠下镇莲塘村联合海目星(江门)激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推出“物业代建+返租”合作开发模式,盘活2.67公顷待开发留用地,打造蓬江区升级版高端装备研发和应用产业园区,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约300万元,实现村企共赢。与此同时,棠下迳口村、三堡村,杜阮镇子绵村、北芦村等村集体,也积极盘活现有集体土地,加快发展经济,带动辖区各项事业发展。

图片

共富成果 

和美乡村 要全村一起富

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村集体经济富不富,农民钱包鼓不鼓,直接决定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成色。

在入村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村党组织书记们最“得意”的不只是年底的分红数据,还有各村越来越好的福利待遇、人居环境、和谐民风。

“我们村现在有退休股民1500多人,每人每月退休金1500元,算下来每个月光退休金都要发200多万元。”梁亦斌表示,除了退休金及每年固定分红,白石经联社设有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股民住院治疗可以享受经联社的医疗补贴,学生上高中、上大学都有学杂费或奖学金发放。

坚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村民共享”的思路,如何加大利用集体资金、促进共同富裕?蓬江区一直坚持推动集体经济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不光要一人富、一家富,还要全村一起富”。

如环市篁庄社区以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2022年投入967.49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盘活、改造村内闲置厂房、民房和古旧建筑,打造成为篁庄“食街”,把乡村“颜值”变成集体“产值”。

图片

图片

篁庄经联社仁桂片区食肆林立。

又如荷塘康溪村,以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为契机,带动村容村貌提升,2022年投入48万元整治村场周边环境卫生,提升村内环境质量。同时充分利用河网密布的有利条件,计划打造“荷塘水乡特色美食街(河鲜百老汇)”,带动村内餐饮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2022年投入村民公益福利支出约85万元,切实将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村民。

近年来,蓬江区不断推动提留部分集体土地征地拆迁补偿款、公益金用于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2022年,该区各村(经联社)共投入乡村建设资金达3333万元,涵盖村容村貌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卫生清洁等,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切实地提升村民(股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图片


图片


记者手记


图片


“第一桶金”怎么变“第N桶金”?


图片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让“第一桶金”变“第N桶金”?必须在“新”上做文章。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聚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记者在与区、镇、村各级“农口线”干部交流中发现,探索共富新路径 ,也有“三驾马车”:资金、人才和资源。


首先,要向资金要“新动力”。纵览现在全市排名比较靠前的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发现,“征地补偿款提留”会很关键。如果二十多年前,蓬江区的白石、篁边经联社目光短浅一点,选择全部分配,也是一笔很可观的“巨款”,但当时大家都有一个自下而上的共同愿景——把这个钱留下!有了第一笔资金作为“动力源泉”,村集体开办公司、建设村级物业出租都底气十足,可以抓住发展的风口,顺势起飞。


其次,要向人才要“新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环境、工作稍微复杂点,更需要大胆起用活力满满、干劲十足、有能力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振兴的初级阶段,不少村集体也许没有条件给“乡村CEO”“乡村代理人”等年轻人才更好的待遇,但可以通过搭建特色产业平台,吸引年轻人才投身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干事创业、成就梦想。


最后,要向资源要“新张力”。记者走访各村发现,农村再穷也不穷资源,关键是如何挖掘资源潜力,把资源“变现”。


针对看得见的“有形资源”,如土地资源、农业资源、物业资产等,要想方设法延伸资源链条,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处于农业产业发展初期的上巷村、五洞村、高村村等,都在探索打通凉瓜、牛肉、鱼饼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部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齐全的农业主导产业。


针对看不见的“无形资源”,如文化底蕴、历史典故、名人品牌、农业生态效益等,可以立足本村特色,突出“土”“新”“潮”等特点,将乡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有效融合起来,推出可参与、有收益、可持续的创新文旅活动,形成有本村特色的自主旅游品牌。今年以来,乐溪文旅发展公司推出的“我在乐溪有亩田”稻田认捐活动、上巷村推出的“唱响上巷 振兴乡村”歌唱比赛、南村村借助“荷塘月色”公园办起了乡村市集,其实都是非常生动的有益探索。


深耕“百千万工程”,齐奔“百千万强村”,我们需要更多“空守宝山”的村集体将深情倾注于脚下这片充满芬芳的土地,用心储备新动力、拥抱新活力、释放新张力,拉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三驾马车”跑起来、快起来、活跃起来,让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好起来、美起来、精彩起来!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日报(记者/胡晴晴 通讯员/钟坚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