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蓬江新闻 > 图片新闻

【百千万·蓬江行】“扎”进田间地头,乡村产业出圈又出彩!

字体:[大] [中] [小]

  几年前,黄慧宏放弃了城市的稳定工作,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回到家乡江门蓬江杜阮镇后,他担任江门市蓬江区杜阮凉瓜协会会长、侨乡汇农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专注于凉瓜深加工的钻研,先后带动本村5户农民共同种植,“目前,我们已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80余亩,今年以来凉瓜产量超过1000吨。”黄慧宏介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以来,蓬江区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助力乡村发展新路径,构建起“智库+基地+平台”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产业、技术深度融合,为“百千万工程”三年见成效注入创新动能。

  01  依托专家库引入多个项目

  李晓斌、刘冰滨博士团队创建江门市御安科技有限公司,为当地应急、消防部门及乡镇提供专业化无人机巡防服务;中山大学教授黄抒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构建财审系统专业模型,其研发成果在检察院、法院、纪委、发改等关键部门实现跨领域融合应用;王萌、李世歌博士团队围绕良溪村、启明里等地打造“看见‘家’”侨乡文化体验项目,融合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依托“百千万工程”专家库资源成功引入多个新兴业态项目,是蓬江区积极探索人才助力乡村发展新路径的一大“妙招”。“我们组建了专家顾问智库,为乡村振兴谋划指导。”蓬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蓬江区“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热科院专家学者,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五邑大学等江门籍博士、归侨和海外博士,以及本地青年企业家、乡村致富带头人等人才,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资源支撑。目前,该区已聘请“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专家顾问67名。

640 - 2025-07-29T094145.740.jpg

蓬江区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杜阮凉瓜种植示范基地。 郑琦 摄

  除了积极引入“外脑”,蓬江区还打造场景式产学研基地,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实战场。目前,该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工作室累计输送近300名技能型人才,并面向大湾区开展技术培训超500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蓬江区还大力建设博士助农服务平台,推动智库专家团队与各镇(街道)签订乡村振兴专项合作协议,在乡村振兴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博士助农工作室、博士助农直播间、共享活动室、共享众创空间等,提供创业孵化、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扎根乡村,目前已成功对接服务专家博士48人。

  02  深入田间地头解决技术瓶颈

  “我们果场的新会柑小苗严重黄化,可以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吗?”今年3月,杜阮镇上巷村新会柑果农陈先生向蓬江相关部门求助。当天下午,省乡土专家、蓬江区特聘农技专家黄洁娜到达现场,并很快给出了解决方案:“柑苗感染了柑橘黄龙病,果园周边要拉防虫网,挖除已感染病小苗……”

640 - 2025-07-29T094150.637.jpg

乡土专家黄洁娜到蓬江区现场调研柑树种植情况。 受访者供图

  以专家助农助推产业升级破解技术瓶颈,是蓬江区探索人才助力乡村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我们组织农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围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精细化管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指导。”蓬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区累计邀请专家开展25人次科技下乡服务,推广水肥一体化、生态种养等8项新型技术,覆盖农业经营主体400余家,解决本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

  此外,今年以来,蓬江区强化本土能人培育,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提升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农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目前已成功培育高素质农民105名,并实施“头雁工程”,培育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农人”。

640 - 2025-07-29T094155.756.jpg

蓬江区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员,组织村民学习设施化无土蔬菜栽培模式、技术。 受访者供图

  农村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农村产业而聚。如今,这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服务、运用管理的一线“专家”,正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成功开发侨本苦瓜舒缓修护面膜等高附加值产品,孵化了“茎叶思”等省级获奖项目;策划“云品瓜”VR全景直播、凉瓜宴教学视频等活动,吸引8.6万人次观看,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破5万元,推动凉瓜深加工订单大幅增长;改善凉瓜特色美食制作方法,上巷村富民工坊月销售额超5万元……

  ◎一线案例

  “白改黑”升级改造解决村民“闹心事”

  从上空俯瞰,由蓬江区松岭村通往杜阮镇的主干道Y118延长线犹如一条崭新发亮的黑色缎带,由村口蜿蜒铺展至村内,将一幢幢民居连接起来,与路旁的鱼塘、绿树相映成趣,成为一道耀眼的乡村风景线。

  但在去年之前,这里还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出行“黑点”。今年以来,蓬江区构建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立体格局,推动选调生立足驻点村实际,每年至少牵头完成一项乡村振兴项目。驻村选调生陈斌刚来到松岭村没多久,发现由于年久失修,Y118延长线的路面出现多处裂缝和坑洼,但村集体又没有足够的资金修路。

  如何帮助沿线村民解决这件出行“闹心事”?陈斌刚天天都在琢磨解决方式。经过深入调研后,他积极推动江门市公路事务中心与松岭村结对共建,将道路改造工程列为驻村工作重点,精心制定路面改造方案。

  技术骨干多次到村里实地勘察,施工人员开铣刨机凿毛路面,摊铺机、压路机等多台大型机械开足马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Y118线农村道路“白改黑”升级改造工程很快就顺利完工,450米长、约4000平方米的路面变得平整光滑。

  “我们早就盼着能修好这段路了,现在路面宽敞又平整,出行安全又便捷!”村民黄妙珍说。

相关附件: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