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十四五”规划

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蓬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大] [中] [小]

蓬江府〔2022〕12 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上级驻蓬江单位: 

       现将《蓬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江门市蓬江区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9日





蓬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总则

(一)规划定位

(二)规划范围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依据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五、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二)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三)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四)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

(五)推进文旅产业体系融通耦合

(六)激发文旅多元消费活力

(七)加强文旅品牌营销推广

(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文旅投入力度

(三)强化用地保障

(四)加快人才培养

(五)完善文旅统计制度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蓬江区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更是蓬江区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活力新城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为推动蓬江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强区、旅游强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根据《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蓬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则

(一)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蓬江区层面的专项规划,是指导蓬江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期间的总体规划,是指导蓬江区文化和旅游快速、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指导各镇(街)在规划期内推动工作的主要依据。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涵盖蓬江区行政辖区全境,包括环市、潮连、白沙3个街道办事处,棠下、荷塘、杜阮3个镇,总面积为324平方千米。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

(四)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

(2)《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

(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

(4)《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2019年;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

(6)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2020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2.国家部委局文件

(1)《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18年;

(2)《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

(3)《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

(4)《“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

3.地方文件

(1)《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

(2)《广东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0年;

(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0年;

(4)《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年)》,2021年;

(5)《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2021年;

(6)《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

(7)《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及工作清单》,2021年;

(8)《江门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9年;

(9)《江门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2019年;

(10)《江门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0年。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升级。“十三五”期间,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点布局更加合理,建有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博物馆,其中区图书馆和区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建成15间陈垣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下辖6个镇(街)均设有综合文化站,其中3个特级文化站、3个省一级文化站;全区134个村(社区)均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档案中心(区图书馆、区博物馆)、蓬江区文化中心等一批地标性重大文化设施,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蓬江区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增长,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总分制建设基本完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取得实效,依托分馆服务点等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广泛开展“村居欢乐送”“高雅艺术进村居”“百姓文化大舞台”“我们的节日”“24小时自助阅读”“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每年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文体活动超过1000场次。

文化品牌提质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蓬江区大力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陈白沙文化品牌、陈垣读书品牌、戴爱莲舞蹈品牌。围绕建设“文化名城、宜居蓬江”的总体目标,以创建广东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成功创建“广东省中华诗词之乡”“诗词中国”创作基地、戴爱莲舞蹈传承基地、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舞蹈)创排基地。依托“戴爱莲”品牌,联合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共同策划“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并走出江门,与全国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举办“戴爱莲杯”舞蹈选拔赛。通过深入推进“中国舞蹈之城”“陈白沙岭南儒者之城”“陈垣书屋”等文化载体建设,蓬江独特的文化品牌矩阵日趋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逐层落实。“十三五”期间,蓬江区有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政策保障,出台《江门市蓬江区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方案》。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陈白沙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以启明里、南芬里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取得明显效果,成为网红打卡地。潮连洪圣庙会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0年末,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举办蓬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

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截至2020年12月,全区已建成2家文化类产业园;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36家,其中,日常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家,演出机构9家,文艺表演团体2家,网吧53家,歌舞娱乐场所36家,游艺娱乐场所7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7家,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外电视节目播放单位3家,艺术品经营单位10家,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8家。旅游产业效应明显提升。全区共有旅游企业35家,旅行社分支机构(含网点营业部)67家,星级饭店2家,民宿2家。潮连街富冈社区、棠下镇石头村被评为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202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约195.9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约141.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约54.7万人次;全区旅游收入约25.9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约25.5亿元,旅游外汇收入约560万美元。

基层文旅活动异彩纷呈。“十三五”期间,蓬江区积极打造“城市会客厅”,通过举办多项具有地域影响力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持续举办“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吸引众多城市队伍报名参演;同时以舞蹈之城建设为抓手,成立“戴爱莲舞蹈教育学术研究中心”,举办戴爱莲舞蹈美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加强舞蹈交流、合作,提升“中国舞蹈之城”知名度。举行2019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蓬江分会场“侨乡欢乐行·万人游蓬江”系列活动,通过精彩比赛、美食嘉年华、美食节、书法展览、品鉴岭南文化等,充分展示蓬江形象,宣传蓬江文化,推介蓬江旅游。举办2020年“广珠中江”街舞大赛,为喜欢街舞文化的青少年提供展示的平台。举办“奋斗吧,蓬江儿女”—蓬江区2020年新春联欢晚会,多维度展示蓬江人民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好蓬江的蓬勃朝气。启动2020蓬江文旅嘉年华暨“精彩·夜侨都”消费节活动,以蓬江历史文化为主题,策划推出“两天一夜游”“精品一日游”,以“文旅活动+夜间消费+会展经济”的方式,发挥旅游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将蓬江打造成为独具侨乡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发展稳中有进。一是组织领导保障到位。蓬江区成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区全域旅游工作;成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文化旅游合作专项小组,推动共建人文湾区和构筑休闲湾区;成立蓬江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文旅产业招商组,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力度,加快招商成果转化。二是规划编制有序推进。蓬江区已编制出台《江门市蓬江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江门市蓬江区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棠下镇聘请五邑大学张万胜工作室对良溪古村进行打造“最美乡村”规划,打造“古良溪十大名片”。三是旅游设施提档升级。蓬江区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厕所革命”,2016-2020年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4座,基本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2016-2020年全区建成“中国侨都步行径”376公里,基本形成老城印象、商旅休闲、滨岛亲水、绿野乡村、郊野登高五段各具特色的主题步径网络。长堤风貌街区段入选江门市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精华示范段。园山湖、天沙河周边文化景观已完成建设,开展陈垣故居文物保护与整体提档升级项目规划设计,开展潮连建筑文化遗产整理调查,推进启明里、南芬里改造升级建设,打造人文旅游景点。

文旅融合发展态势向好。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释放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区委、区政府将文旅产业平台作为蓬江区重点发展的“1+3”产业平台之一。重大文旅项目招商和建设进度加快,2017年蓬江区文化旅游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十大文旅项目,投资总额逾37.3亿元,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已完成配套工程建设,已完成核心区农耕路升级改造、凉瓜文化主题公园、智慧种植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提升项目,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滨江·侨院已开工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会展文旅产业建设和打造特色文旅产业示范项目被纳入蓬江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2019年以来,蓬江区先后举办“杜阮凉瓜节”“杜阮羊肉节”和“棠下牛肉节”,通过美食带动旅游消费;同时,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江门体育中心投入运营,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产业融合发展,陆续承办了2届世界排球联赛、3届全国女子排球锦标赛、东京奥运会亚洲男排资格赛以及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多项排球大赛擦亮江门“排球之乡”的城市名片,全省首个中国排球协会排球训练基地落户蓬江。张学友、谭咏麟、李克勤江门演唱会顺利举行,逐渐形成全区文体旅资源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二)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蓬江区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全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知名旅游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以旅游厕所、标识系统、解说系统、智慧旅游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仍有待健全。全区基层文化站服务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缺乏代表蓬江区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建筑。蓬江区需要深度整合现有的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进程,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2.文化和旅游产品精品率不足

蓬江区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目前以点状局部开发为主,由于对隐性文化旅游资源的显化利用不足,空间距离、道路基础设施与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景区(点)之间的线路联动、产品组合尚未形成联动性大、竞争力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对本土文化、侨文化、根文化、乡村文化、名人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导致众多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文旅产品或文旅品牌。蓬江区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整体特色不突出,创新不足,精品意识不强,导致“好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为“好的产业优势”。

3.文旅产业整合优势释放不足

目前区内龙头产品容量不高,文旅优势未充分释放。蓬江区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缺乏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带动性的引擎项目,未能形成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夜间旅游等完善的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及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导致存在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旅游消费低、重游率低等问题,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待提升,整体优势尚未充分释放。

三、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支撑引领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多项战略协同叠加效应明显。一是党的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是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三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繁荣乡村文化和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推动力。四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人文湾区”的新要求,赋予了大湾区城市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新使命。五是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层面的关注焦点,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给文旅融资和文旅项目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2.“双区”建设激发新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为蓬江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蓬江区文旅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明显。蓬江区作为江门市中心城区,拥有历史人文、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等丰富优质旅游资源和商业业态,为我区深入参与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深化与深港澳更紧密更务实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3.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众消费日益升级,文旅成为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极大地刺激文旅消费升级。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境外消费回流趋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明显增强,消费回流利好文旅业发展,进一步释放国内旅游发展潜力,为我区文旅发展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常态化疫情防控对文旅发展提出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强烈依赖于客流空间流动的旅游业。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城市周边游、“云旅游”、乡村旅游将成为新的消费主流,消费者更加看重旅游体验和服务质量,对文旅内容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重塑市场、利用市场思维倒逼文旅产品和产业升级、提高品质内容供给和服务供给、促进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等都是蓬江区文化、旅游“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2.同质竞争加剧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广州、深圳、珠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的优势不断凸显,对大湾区内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同属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江门,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打造湾区“枢纽”或“湾区西翼枢纽”,这既暗示了各地已经在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里先期占据了一定的项目资源,也清楚地表明下一步还会在文化旅游方面开展竞争。此外,江门与其他湾区城市都强调要着力在发展平台、交通设施、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侨资侨智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全方位对接,因此在多个领域江门与其他湾区城市的同质化竞争都在加剧。

四、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引领,以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名城”为总体发展定位,以“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客厅”为形象定位,大力推进文化和全域旅游建设,着力推动各领域多层次全方位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全面发展,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活力新城。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尊重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推进文旅融合,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通过思想道德观念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挖掘、文化资源的利用、文化创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业态、增强产品吸引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文化创新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发挥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优势,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繁荣。以旅游为载体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

坚持统筹协调,互补共赢原则。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坚持地区之间互补共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互补协调、共同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特色创新、质量发展原则。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格局下,加快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文旅特色,探索创新发展文化与旅游新业态,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双核心原则。文化事业是影响国家文化自信、国家文化崛起的伟大事业,旅游业是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路径产业。文化产业应重视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旅游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把好方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名城”为总体发展定位,重点发展都市文化旅游和商务旅游。以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为重要战略路径,深度融入粤港澳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建设,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客厅。通过融合与创新,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塑造蓬江城市形象与品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新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旅产业体系得到新发展。

1.文化发展目标

以助力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为目标,围绕“固根、筑魂、圆梦”建设主线,依托蓬江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以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推进原创文化精品创作,增加全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建设新型阅读空间,打造核心文化圈,形成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

2.旅游发展目标

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集约化、智慧化、品质化,优质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旅游品牌建设更具成效。到2025年,全区旅游收入达50亿元,游客量达400万人次,全区文化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旅游业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表1:蓬江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2020年

2023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2500

2700

2850

预期性

2

建设新型阅读空间(家)

9

19

25

预期性

3

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册)

1.23

1.25

1.5

预期性

4

文化惠民活动(场次)

20

50

80

预期性

5

获奖文艺精品数(部)

4

12

20

预期性

二、文化遗产保护

6

非遗项目传习所、传习点(家)

3

11

15

预期性

7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

20

30

35

预期性

三、旅游业

8

旅游接待总人次(万人次)

195.9

300

400

预期性

9

旅游收入(亿元)

25.9

37

50

预期性

10

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家)

0

3

4

预期性

11

改建旅游厕所(座)

3

6

10

预期性

12

建立旅游咨询点(个)

1

4

6

预期性

13

乡村旅游示范村(条)

3

6

6

预期性

14

民宿(家)

2

3

4

预期性

四、文旅融合

15

文旅活动(场次)

6

12

15

预期性

16

市级文化旅游类别称号(个)

3

6

9

预期性

17

省级及以上文化旅游类别称号(个)

0

2

4

预期性

五、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围绕《江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蓬江区以打造“岭南文化旅游名城”为总体发展定位,以重点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向,以文化遗产游为文旅产业融合重点发展项目,蓬江区结合实际,对未来五年提出以下工作任务: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提升公共文化硬件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23年达2700㎡,2025年达2850㎡。推进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加快市档案中心(区图书馆、区博物馆)升级改造项目,推动区图书馆新馆建设,增加全区公共图书馆文献馆藏量,人均藏书量2023年达1.25册,2025年达1.5册;推动区博物馆建成国家三级馆。积极推进蓬江区文化中心(配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荷塘文化综合楼建设等项目。推动文化场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补齐基层文化建设短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分馆、非遗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点)建设,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打造标志性文化设施。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旅游景区、进民宿,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服务新空间,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以及东湖公园、园山湖公园等城市公园开展特色文化空间改造。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陈垣书屋)、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错时开放,结合实际情况,鼓励有条件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在周末及节假日实行夜间开放。盘活文化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文化场馆(站)开展公益培训、白沙国学堂、高雅艺术进村居等品牌文化服务项目,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支持和鼓励各镇(街)根据区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一镇(街)一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推动“文化种子下乡”“我们的节日”“百场公益阅读活动推广”“送戏下乡”“戏曲进农村”“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建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惠民投入的“精准定位”。

3.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

充分利用互联网跨地域、跨时空的特点,推动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公共服务项目等文化服务资源有效融合,一是数字化管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建立市民观众信息库,探索便捷化、智慧化服务;二是数字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向观众提供24小时线上游览服务;三是数字化体验,充分利用VR、AR等技术增强群众体验感,让观众以虚拟体验的方式参观展览、感受文物、获取知识。

4.推进原创文艺精品创作

完善文化艺术创作激励机制,加强艺术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重点扶持红色革命题材、侨乡文化历史题材,支持创作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推出蓬江首部原创话剧《良溪早晨》。持续打响“中国舞蹈之城”“蓬江区—戴爱莲舞蹈传承基地”舞蹈品牌,扶持舞蹈精品创作,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蹈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歌舞剧《戴爱莲》创作、公演和巡演,并积极引进省级、国家级舞蹈盛事落户。开展舞蹈与教育、舞蹈与产业等特色论坛,建成有品牌活动、有创作精品、有理论体系的中国舞蹈之城。推动文艺创新,开发舞台精品剧目、户外文旅演出剧目和户外情景文旅集市“江门墟日”系列文化产品,打造蓬江本土的原创性文化IP。

(二)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1.保护与传承侨乡文化遗产

坚持保护和传承并举的思路,扎实做好侨乡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落实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任务,修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加强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保护和生态修复。依托良溪古村,深挖广府人移民文化遗产,打造广府文化公园,讲好广府人故事。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径,充分利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蓬江区博物馆,借助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推进文物展览与国内外知名展馆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侨乡文化,打造五邑华侨史、名人史展览品牌。

加强对白沙商埠文化、叱石民俗文化、良溪根文化、乡村节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充分利用潮连民俗馆、棠下镇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传承和弘扬岭南民俗文化,推进荷塘纱龙、潮连洪圣庙会、棠下抢花炮等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改造,打造民俗生活馆群。

2.保护和挖掘红色文化

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结合新时代新形势,融合时代元素,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增强红色文化记忆的时代魅力。加快推进全区43个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改造。加强规划建设,重点推进革命烈士龚昌荣故居纪念馆、广东省革命老区村“红色印记”项目、江门和平解放谈判旧址、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强化红色旅游供给能力和场域体验形式。将全区的红色文化点位串联起来,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圈。

3.打造蓬江特色文化品牌

科学分类,突出代表性,充分整合蓬江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打造具有蓬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打造“岭南儒城”品牌,加强陈白沙岭南儒学的研究和宣传,大力传承“白沙文化”,扎实做好陈白沙祠活化及周边配套商业招商引资,办好白沙文化节、白沙儒风—白沙街地名文化巡展、白沙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打造“陈白沙祠-御宝轩”文化商圈,塑造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江门特色的文化街区。二是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扎实推进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旅游景区工作。三是打响“中国舞蹈之城”品牌,积极举办百姓健康舞大赛和活动,加强舞蹈创排基地建设,办好“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活动,推动戴爱莲文化品牌走出江门、走向全国。四是打造文化地标,依托陈垣故居打造特色人文景观综合体,依托墟顶老街、长堤风貌街、启明里等打造具有岭南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依托良溪古村打造广府人移民文化公园。五是推动时代名人专题馆品牌发展,建设刘德华馆等名人展览馆,深化卢国沾、陈垣、戴爱莲等名人专题馆(祖、故居)发展,深入挖掘、弘扬名人的时代精神,打造蓬江特色文化标签。

(三)推动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1.推进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

支持滨江·侨院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实际投资额在5000万元(含)以上的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重点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文化与旅游融合项目的扶持力度,引导蓬江区创新创意产业园、东仓里文化创意园、南方光合文创公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改造升级,鼓励利用老厂房、老建筑、旧民居、闲置校舍等资源改建成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主题民宿、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深化墟顶老街、启明里发展,打造特色街区文化符号与标识,促进街区品牌化发展。推进长堤风貌街片区活化工作,加快开展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编制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把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街区的改造更新有机统一起来;强化业态策划,以人的生活体验为核心,以生活场景的再现为重点,促进文化旅游整合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格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资金支持,争取更多如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政策性贷款、专项债用于街区建设,将街区打造成为“主客共享”的全国知名景点和示范性社区。结合特色产业推动文化振兴,荷塘镇主动承接中山市灯饰产业,与中山错位协同发展,依托灯饰产业,积极创办灯饰设计赛等活动,打造荷塘灯饰文化产业,积极融合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灯饰设计、宣传推广、市场销售数字化发展。环市街道依托我区摩托车制造产业优势(全国摩托车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围绕“园区再造”“产城融合”“工业振兴”工程,打造以摩托车文化为主题的集展览、贸易、品牌推广、跨境电商、文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摩托车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摩托车整车、配件展示销售区,摩托车产业链创意办公区,摩托车工业文商旅区等功能,开展摩托车技术人员培训、电商平台推广、直播带货、智慧服务活动策划宣传等服务。

2.积极培育新型文旅创意业态

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培育壮大线上演播、云展览、数字艺术、创意设计、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催生“网红经济”。推动蓬江区开发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和数字化体验场景,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大力研发文创产品,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造,重点围绕地区文化特色、非遗技艺等特色工艺,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

3.推进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

大力促进科技文旅融合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特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对文旅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推动文旅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引导支持文旅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的研发投入,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存量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可视化呈现、沉浸化体验、互动化传播,创造和满足新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旅游景区景点等平台和阵地作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大力弘扬包括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加强思想引领和强化理论武装,深化红色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

2.深化文旅机制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行政许可便利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资源、资产收储、项目招商引资和项目运营管理,积极探索文旅市场管理机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组建理事会,强化服务功能。

3.强化文旅市场管理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关于安全生产的部署要求,时刻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配合相关部门扎实开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不定期对全区内所有文化旅游经营单位、娱乐场所等进行突击检查,着力强化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管理责任制的落实。继续开展扫黑除恶、“整治不合理低价游”等各项市场秩序整治行动,解决旅游市场突出问题,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文旅市场安全有序稳定发展。

4.营造良好文旅发展环境

落实《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办法》(江文广旅体发〔2019〕915号)、《江门市促进文旅产业复苏和发展的若干措施》(江府办〔2020〕12号)、《江门市蓬江区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暂行办法》(蓬江府〔2020〕17号)、《江门市蓬江区会展及文体竞技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蓬江府〔2021〕1号)等一系列文旅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文旅企业发展激励机制。

5.完善文旅市场机制

培育发展新兴市场主体,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对“文旅+”新型业态的引导,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文旅市场主体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招商引资,积极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区、镇(街)招商引资三人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制定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做好文商旅产业线索的收集和研判,项目的洽谈和跟进服务工作。

(五)推进文旅产业体系融通耦合

1.打造都市文化旅游和商务旅游文旅品牌体系

统筹推进“一中心三品牌”(一中心为滨江新区,三品牌为侨商文化旅游品牌、寻根文化旅游品牌、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文旅品牌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城市提质、产城融合做好文旅融合文章,发展周边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江门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旅游服务水平。

以滨江新区为中心,依托良溪古村、陈垣故居、龙舟山公园、园山湖公园、天沙河景观示范段,全面推进“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建设。依托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江门体育中心、区文化中心平台,积极引进和举办高水平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展会,大力发展“体育+文化+N”全产业链条,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商旅交流合作平台。

以长堤风貌街片区为重点,打造侨商文化旅游品牌。发挥“侨”资源优势,做好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展示客厅旅游业文章。深挖长堤风貌街片区商贸文化和侨乡人文历史内涵,加大片区历史建筑群落和原有街区风貌的保护力度,通过文化赋能、情景智造、时尚演绎,对业态进行优化升级,对街区进行科学规划和更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以文商旅有机融合促进整体片区的活化和可持续发展,打造成以“侨都”文化包括侨居历史风貌、侨商文化、华侨华人名人明星奋斗史为核心的情景体验式的都市文旅场景,具有明显“侨都印象”符号特征的都市微度假旅游目的地,争取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同步推进环市街道丹灶古村、塘边里华侨屋等区域活化利用,以沉浸式体验为手段,以侨文化为内容,打造涵盖文娱消费、休闲度假体验,传统文化与新锐艺术体验于一体的文旅体验目的地。

以良溪古村为重点,打造寻根文化旅游品牌。深挖“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故事,争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历史遗迹,制作良溪古村文化题材中型话剧,讲好“后珠玑巷”故事,弘扬珠三角“移民文化”。以罗氏大宗祠为中心,以移民文化休闲体验项目为主题,加快指示标识、管理体系建设和餐饮、民宿、购物等业态引进,逐步完善周边旅游要素,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步推进潮连祠堂一条街宗祠文化发展,发挥宗祠的族群凝聚和乡情纽带功能,使宗祠观光游与民俗文化游、寻根祭祖游、宗祠节庆游等类型的旅游主题相结合。推动卢国沾祖居周边升级改造,举办卢国沾音乐主题群众艺术活动,探索创作卢国沾乡土情怀电视剧、音乐剧。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同挖掘陈垣学术遗产和精神品格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挖掘陈垣在故居时的成长经历,加快石头村片区的整体改造与陈垣故居(陈宁远堂)文物保护与整体提升工程。

以叱石风景区为重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深挖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资源,推进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项目提质升级,串联养生谷田园度假综合体、叱石风景区、兰石公园、上巷村凉瓜基地,推动以农业生产和田园景观为基础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深化“荷塘月色”项目周边环境建设,将南村革命老区结合景观文化特色对祠堂进行升级改造,并依托当地的水乡风情和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同步引导天乡村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与保利生态田园文旅项目建设进行互补提升。

2.构建文旅融合产品体系

以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文化创意为核心,文旅融合为引领,重点文旅项目为载体,挖掘、突出地区特色,调整传统旅游产品结构,围绕全域发展、整体提升的目标构建空间结构布局规划,对照市级规划,开发侨都核心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特色村镇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侨乡研学旅游、演艺体育旅、节事民俗旅游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构建完善的文旅融合产品体系。

专栏:专项文旅产品建设

侨都核心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长堤风貌街、潮头中央公园、万达广场-汇悦城商业圈、滨江新区、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等城市景观资源,开发复合型城市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以碧道和绿道为依托的城市旅游休闲观光空间网络。统筹协调推进“夜侨都”示范项目建设,开发系列夜间旅游产品,打造新的蓬江夜名片。加快滨江·侨院建设。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串联良溪古村(罗式柑普茶制作技艺)—启明里(江门非遗手信馆及东艺宫灯制作技艺)—陈白沙纪念馆(茅龙笔制作技艺)—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将非遗文化、侨乡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特色村镇旅游产品

串联石头村、陈垣故居等人文景观,重点打造“良溪-五洞-天乡-河山-周郡-石头乡村旅游圈”。串联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养生谷田园度假综合体、叱石风景区、兰石公园,推动以农业生产和田园景观为基础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深入挖掘蓬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革命旧址、红色名人故居及纪念建筑为载体,加大红色文化遗址展示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成龚昌荣故居、戴爱莲祖居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点),强化红色旅游供给能力,串联蓬江各红色景点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助力江门市成为广东红色文化旅游主要目的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景点建设中融入更多红色文化元素,推动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侨乡研学旅游产品

利用陈垣故居、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院士路等开展富有侨乡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游;利用陈白沙纪念馆、罗氏大宗祠、洪圣公园等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利用大西坑户外拓展基地、杜威研学基地、养生谷自然研学基地等开展素质拓展与潜能开发的实践教育游。

演艺体育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江门体育中心的大平台优势,挖掘蓬江演艺、体育资源,举办多元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与全区地方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吸引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会展落户,引进明星演唱会、音乐剧、歌舞剧、话剧、演奏会等夜间剧场,展示蓬江区作为“中国舞蹈之城”“戴爱莲舞蹈传承基地”的风采。

节事民俗旅游产品

强化节事旅游产品的策划与组织,做大做强陈白沙文化节、荷塘纱龙文化节、卢边祠堂一条街宗祠文化节、凉瓜旅游文化美食节、棠下牛肉节、良溪祭祖风俗、洪圣庙会风俗等品牌,提升活动规格,扩大影响力范围。新培育1至2个具有稳定周期、较大区域影响的大型节事旅游活动,带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产业会展、新型主题节事项目,打造覆盖全年的动态节事旅游产品体系。

工业创意旅游产品

积极推动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活化利用,配合市有关部门推动江门甘化厂工业遗址提质升级,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具有“侨味”的标杆性文商旅项目,擦亮国家工业遗址品牌。依托大长江集团、铃木摩托车研究有限公司等摩托车企业打造环市摩托车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推动汽车工业旅游项目;推动东望洋、天地壹号、兰芳园等企业发展工业研学旅游项目。

3.积极打造文旅精品项目体系

加快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全区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进度,全力做好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推动良溪古村、杜阮凉瓜田园综合体等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推动历史文化博物馆群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设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模式多元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推动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东艺宫灯展示馆、陈垣故居、新宁铁路北街车站旧址、江门甘化厂工业遗产博物馆和蓬江区国禧艺术馆打造江门历史文化博物馆群,加快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群落格局。

打造“夜侨都”示范项目。加快构建“夜购侨货、夜尝侨味、夜住侨宿、夜游侨景、夜娱侨乐、夜品侨学、夜享侨健、夜赏侨都”为核心的“夜侨都”品牌矩阵。依托中心商业区、城市休闲功能区、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剧场影院、文博场馆、名人故居等文旅场所,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完善万达五邑老街、长堤风貌街等文商旅融合项目,促进夜游消费空间载体提质扩容。推动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核心商圈,争取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努力提升文化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打造彰显江门特色的“夜侨都品牌”贡献蓬江力量。

4.完善全域旅游要素体系

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服务单项产业要素的建设,保证每种产业要素的供给总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规模,服务水平能跟上旅游市场的需求。加强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构建,积极依托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的产业基础,在不影响原有产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上,拓展不同类型的“旅游+”的新型业态,积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高原有产业的附加值。同时积极跟进市场需求,加强旅游基本六要素和新要素的结构协调性,要避免单项基本要素的供给不足、档次差异大,还要保持假期弹性供给,提高高峰期的满足能力。

挖掘传统,壮大餐饮。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为契机,着力提升白石美食街、篁庄美食街、天沙河东路食街、江华路美食街、竹排街美食街、五洞牛肉美食街等美食消费场所品牌建设,加快推进白沙街远洋片区的水产产业综合体业态建设。做大做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杜阮凉瓜的产业链,突出荷塘鱼饼、潮连酿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开展丰富多样的美食节庆活动,丰富美食体验方式。加快蓬江美食品牌的建立,扩大蓬江茶饮品牌知名度,推动美食消费的增长。

突出特色,优化住宿。依据“高中低档结合,空间布局合理,主题特色鲜明”的发展思路,加强对国际知名连锁酒店及品牌酒店的招商力度,鼓励现有酒店提质升级,创建星级酒店。鼓励住宿设施多元化发展,重点开发商务精品酒店、乡村特色民宿等住宿产品,引导乡村民宿等向规范化、主题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民宿持续丰富配套服务,引入特色餐厅、咖啡厅、静吧、水吧等内容,为住宿业创造良好的休闲氛围。重点推进历史文化游径沿线的特色民宿布局,逐渐形成“一镇(街)一方向、一宿一特色”的民宿格局。

丰富类型,扩大购物。协调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联合名家工作室开发非遗特色文创产品,探索举办文创设计大赛,鼓励在校学生、业余爱好者参加,打造和培育一批标志性的旅游手信。依托蓬江的特色物产等要素,加强对汇悦大融城、万达广场、健威广场、奥园广场区域商业游憩氛围的培育,开设文创、特产零售专卖店、专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购物场所。推进线上旅游购物旗舰店建设,丰富线上购买渠道,加快蓬江电子商务业态体系化发展,支持文创产品走出去。

增强体验,丰富娱乐。加强文化娱乐载体建设,形成以景区、景点,城市文化娱乐场所(剧院、电影院、KTV等)为主,文娱演出、节事活动为辅的文化休闲娱乐供应体系。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广泛市场吸引力的文娱演出精品和节事活动,积极探索非遗体验、表演常态化活动,积极探索景区主题表演,积极发展常态化市民文娱活动、赛事,形成主题化、健康化、大众化的节事娱乐活动体系。

(六)激发文旅多元消费活力

1.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

推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依托会展、文体中心等场馆资源,吸引国内外大型文艺演出、会展落户,发展会展旅游、演艺旅游业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景区、景点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发展夜景观光、街区夜游、景区夜游、夜市夜宵、夜间演艺、夜间购物、夜间集市等多种形式的夜间旅游经济。充分利用“精彩·夜侨都”消费节活动,打造缤纷集市夜、夜舞台、夜广场、侨都特色展、侨都艺术节,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盘活娱乐场所及节事活动资源。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通过“云”上展播培育升级新型消费。

2.探索消费惠民新措施

深入分析文旅消费市场,文化市场立足市民文化需求,旅游市场以服务市内、省内旅游休闲需求为主,国内与国外五邑华侨为辅,确定文旅市场的服务对象与服务需求。设立文化和旅游消费专项资金,配合江门市实施旅游惠民促销活动,促进旅游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以让利于民、惠民惠企的吸引游客形式,推动文化旅游业全面复苏,提振市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持续增长。

3.构筑文旅消费新场景

推动文化消费与商业场所深度融合,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矩阵。鼓励依法依规对演出场所、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粤书吧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强化智慧景区建设,优化景区消费体验。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无线网络覆盖水平,提高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覆盖率。

(七)加强文旅品牌营销推广

1.创新营销方法

建立合作营销机制,采用“1(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6(辖区三镇三街道)+N(企业跟进)”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冠名赞助、分项目赞助重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加强政企良性互动。拓展营销新渠道,采用“互联网+文旅”营销新模式,创新数字化营销,以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旅游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等为抓手,积极开展网络社交媒体营销,打造蓬江文化旅游良好形象。

2.强化市场推广

积极组织辖区文旅企业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博览会、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合作交流,引导文旅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支持文旅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组织举办文化旅游嘉年华,鼓励各镇、街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活动,强化文旅企业推广力度,在嘉年华开设文化场馆专区、非遗专区、文创专区,积极组织文旅企业与文化场馆互动,开展非遗活化招商,文创品牌推广,提高文旅企业、非遗产品、文创品牌的推广效果。

3.开拓主要客源地

加强旅行社在港澳、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旅游客源地的外联能力,积极开展旅游专线游,依托江门与港澳在经贸、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加大与澳门旅行社的合作范围和合作力度,积极开发定制旅游产品。支持、引导旅行社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培育一批优质、成熟的会展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加强旅行社信息管理建设,深化旅游电子商务应用层次,积极开展外联活动。

4.加强区域合作

激发各镇(街)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力,丰富蓬江区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巩固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成果。加强与江海、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各市(区)的深度合作,开展主题联动活动。充分激活地理位置优势,按湾区所需、尽蓬江所长,积极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加强同珠三角区域合作,利用华侨文化、岭南文化资源,体育赛事与演艺资源,吸引国内、大湾区优质客流,形成珠西旅游名片。利用一程多站旅游概念,联合大湾区城市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工作,共同开发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共同开拓省外旅游市场,打响蓬江“世界侨邦,根脉蓬江”文化旅游品牌。

(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提升旅游交通配套功能

强化主要旅游景区、景观、景点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连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结合江门市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碧道建设,围绕城市公园、商业广场、特色建筑等城市景观,积极发展共享交通,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健全全区全域旅游标识系统,将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纳入全区交通、市政设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

2.完善旅游集散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加快将绿道驿站提升改造为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旅游驿站,推进各镇(街)均设旅游驿站或游客服务中心,不断完善点状停车场建设。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动有条件的示范村(居)开展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咨询中心融合建设。探索在五邑华侨广场规划组建集旅游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交通集散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

3.持续推进厕所革命

大力开展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重点提升旅游景区、公共场所、乡镇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区域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普及乡村旅游区等公共厕所,实现旅游厕所均达到A级旅游厕所标准,健全旅游厕所后续管养长效机制,全面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4.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推进旅游相关数据共享至区政务大数据平台进行展示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利用智慧城市平台,完善智慧旅游服务内容,做到一个端口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完善电子旅游地图,为游客提供包括自助导游导览服务、实时定位、一键导航、720VR、线路及商家推荐等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新时期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树立新时期文化旅游发展观念,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部门与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局等相关成员单位的长效协同工作机制,统一协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强化政策衔接与协同联动,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加强政策支持在用地、固投、在建、财政等多方面实施优先支持,鼓励重大项目落户蓬江。

(二)加大文旅投入力度

加大对文化旅游发展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性文化旅游经费支出规模及占政府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逐年增长。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和财政奖励文旅企业政策,支持文旅企业创新和做大做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建设发展,引导五邑乡贤和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创业。创新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模式,不断探索与金融机构合作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起坚实的资本战略联盟,为蓬江区旅游发展搭建资本战略合作平台。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对文旅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国家、省财政政策;税务部门加大税收优惠宣传辅导,优化涉税服务,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应享尽享。

(三)强化用地保障

科学规划用地规模,强化集约高效的用地机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工作予以积极保障。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广东省的“三旧”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加强文化和旅游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做好国土空间年度计划,优先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对发展文化旅游发展的用地政策,用足用好“点状用地”政策。保障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用地,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土地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全面开展摸底清查工作,建立全区载体资源库并动态更新,强化市、区两级联动,探索联合收储土地,盘活低效闲置用地。

(四)加快人才培养

大力支持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与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旅行社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采取订单培训、网络培训、现场实训、技能大赛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旅游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五支旅游人才队伍综合素质。鼓励旅游企业吸纳大学生假期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短期培训,为“旅游强区”提供人才保障。

(五)完善文旅统计制度

加强现代文化和旅游统计制度建设,健全全区、镇(街)、村(居)三级统计体系,形成政府统计与商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文化和旅游统计体系。建立健全有关部门文化和旅游发展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将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及相关指标纳入目标绩效管理,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督查落实工作机制,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解读:江门市蓬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旅游发展股

咨询方式:0750-8226279


音频解读:http://www.pjq.gov.cn/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87.html

图文解读:http://www.pjq.gov.cn/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49.html

文字解读:http://www.pjq.gov.cn/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73.html



相关附件:

“十四五”规划